新能源车购税政策升级:百公里电耗、混动续航门槛全面收紧
纯电车型:能耗红线划得更深
新规给纯电动车套上“紧箍咒”。百公里电耗必须低于国标上限值。多低?直接对标《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GB 36980.1—2025)。车重超3.5吨的“大块头”更惨——一律按3.5吨标准考核。想钻空子?没门。车越重,省电要求越苛刻。
插混车型:三把尺子量出真本事
混动车的舒适区彻底消失。第一把尺子量续航:纯电里程硬指标从旧规43公里跃升至100公里。第二把尺子卡油耗:电池亏电时,2510kg以下车型油耗需比国标限值低30%,重车则需低25%。第三把尺子盯电耗:耗电模式能耗最高不得超过纯电车型国标上限的140%(轻车)或145%(重车)。非汽柴油混动车喘了口气——燃料消耗暂不考核。
政策过渡期:车企最后的冲刺
留给车企的时间只有84天。2025年12月12日前,不达标却想进《减免税目录》的车型必须完成申报。已在目录的车型?2026年元旦自动洗牌:达标的留,未达标的踢出局。但还有复活赛——被撤车型可整改后重新申请。消费者注意:2026年1月1日起,只有新目录里的车能享购置税减半优惠,每车最高省1.5万。
市场震荡波:谁哭谁笑?
30万购车分水岭从未如此清晰。新规下,超30万车型享受的免税额度砍半——省税上限锁死1.5万。买50万豪车?需自掏3.5万购置税(10%税率减1.5万优惠)。技术落后的车型将加速退场。乘联会崔东树直言:“政策逼企业亮真技术”。消费者选车逻辑巨变——续航虚标、能耗注水的产品,再也藏不住。
产业暗涌:绿牌车的成人礼
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45%。政策从“喂奶”转向“断奶”。购置税减免2027年底彻底退场。这次技术门槛提升,实为市场化前最后的鞭策。电池回收体系同步完善:全国建成超1万个回收网点,84家合规企业虎视眈眈。淘汰赛的枪声,已经上膛。
短评:
政策在倒计时。
车企的实验室今夜无眠。
消费者的选择——
要么为技术买单。
要么为情怀纳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