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今天咱们唠点特别实在的——夏天开车那些按键到底该咋用?
这事儿可关系到咱们的健康、钱包和安全,千万别不当回事儿。
我身边好几个朋友都在这上面栽过跟头,有人差点因为车内甲醛超标进医院,还有人因为不会用空调把油钱烧得哗哗流。
今儿我就结合自己十年的汽修经验,给大家掏心窝子讲讲这些按键的门道。
先说个真实案例,去年夏天我接了个紧急救援,车主把孩子锁车里半小时,结果孩子头晕呕吐。
当时车停在露天停车场,仪表盘显示车内温度冲到了68℃。
这要是个婴儿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我们做过实验,当室外温度35℃时,密闭车厢15分钟就能升到50℃以上,这时候车里的甲醛浓度能达到平时的15倍。
美国环保署研究显示,高温下塑料件释放的有害物质比常温高3倍,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现在市面90%的车都标配自动空调,但很多人根本不会用那个外循环按钮。
这个长得像小箭头从车外拐进来的标志,关键时刻能救命。
上个月我去4S店,看见个女车主暴晒后一上车就开空调内循环,结果没过五分钟就头晕。
后来教她先开四个车门对流通风,再启动车辆开外循环换气,十分钟后切内循环降温,这才解决问题。
说到雨天行车,我见过太多司机犯迷糊。
上周暴雨,我在高速上看见辆轿车在应急车道停车,司机满头大汗地擦挡风玻璃。
其实这时候只要打开AC和外循环,空调压缩机会抽走车里湿气,外循环又能带进干燥空气,比单独用雨刮管用多了。
但要注意,开AC时千万别按A/C OFF按钮,那个是关压缩机的,会导致除雾效果大打折扣。
冬天开暖风也有讲究。
老司机都知道,如果早晨上车车窗结霜,先别急着开暖风内循环。
去年我帮朋友处理过这种情况,他开了半小时内循环,结果霜越结越厚。
正确做法是先开外循环,把车外干燥空气引进来,等雾气散了再切内循环。
不过时间不能太长,我试过在零下5℃环境,外循环开超过8分钟,挡风玻璃就开始结冰了。
现在说说高速行驶的讲究。
有次我坐朋友的车跑长途,他全程开着内循环,结果到服务区下车时差点晕倒。
后来才知道,连续开内循环超过40分钟,车内二氧化碳浓度会飙升到危险值。
现在很多新车都有智能通风系统,但老车还是得手动操作——每隔半小时切换外循环换气,既保证氧气充足,又不会让高速风噪太明显。
说到省油,这里头门道可多了。
有个粉丝留言说他的车油耗突然增高,检查发现是因为空调一直开外循环。
原理很简单,外循环需要额外动力驱动鼓风机,相当于多费1-2%的油。
但要是长时间开内循环,空调滤芯会积灰影响出风量,反而更耗能。
我建议大家每周检查下空调滤芯,特别是养宠物的家庭,发霉的滤芯能滋生大量细菌。
最近总有人问车载香水和暴晒的关系。
上周拆了台车检测,中控台温度飙到82℃,香水瓶都晒变形了。
这些挥发性有机物在高温下会加速释放苯类物质,比平时毒性强5倍。
所以别在仪表台上放任何塑料瓶装水,暴晒后瓶身会释放双酚A,这可是致癌物。
现在很多新车带PM2.5过滤功能,但老车司机得注意。
有次我帮客户清理空调管道,发霉的滤芯上全是黑泥,细菌超标200多倍。
建议每年入夏前换个滤芯,也就两三百块钱,能保证出风口每立方米PM2.5不超过50,这比戴口罩管用多了。
最后给大伙儿提个醒,现在各地都在严查车辆环保问题。
上周深圳就有车主因为车内容易挥发物超标被罚,原因就是用了劣质脚垫。
夏季用车记得把矿泉水瓶清空,暴晒后这些容器会形成真空负压,万一爆裂伤到车漆就麻烦了。
各位老铁们,你们在用车时还碰到过哪些糟心事?
有没有什么独门绝技?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记住,正确使用这些按键,不光能少花冤枉钱,关键时刻真能保命。
特别是家里有孩子的,养成先通风的好习惯,别让爱车变成毒气室。
下期咱们聊聊自动启停到底伤不伤车,记得点关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