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倒闭,车主售后遇难题,维修保障成空白

你有没有想过,花了二十万买辆车,结果人家厂家说没就没了,什么售后、什么质保、什么“终身免费流量”都统统成了空头支票?

你还得自己当修理工,甚至上二手网站淘别人拆下来的配件凑合着修。

这事听起来挺荒谬吧?

可它就这么真真切切发生在新能源车主身上。

你说,这事到底赖谁?

车企倒闭,车主售后遇难题,维修保障成空白-有驾

为什么最后买单的总是普通人?

咱们好好掰扯掰扯。

先问一句,“车企倒了,车还咋办?”这个问题你想过吗?

以前买燃油车,最多是维修贵点、配件难找,但总还能开,车企没了影响不算太大。

可现在你买的是智能汽车,一大堆功能靠厂家后台服务器活着:远程开锁、导航升级、车机联网、自动泊车……只要厂家一拍屁股走人,手机APP就成了摆设,导航卡死在三年前,想听个歌都得自己找破解版软件,升级一次系统还得小心翼翼,怕哪天彻底用不了。

你说这智能功能是让人享福的,还是给人添堵的?

有些人说,买了小众品牌就是自己不谨慎。

可问题是,刚买时谁知道这车企过两年就黄了?

大家不都信了那一句“三电系统终身质保”“永久免费流量”“服务网点遍布全国”嘛。

车企倒闭,车主售后遇难题,维修保障成空白-有驾

结果呢?

车企破产,售后网点人去楼空,剩下的车主只能在车友群里互相取暖,一边学换空调滤芯,一边琢磨怎么拆电池不着火。

这画面,怎么看怎么像一群受害者在自救。

再说保险这茬。

有个车主想续个全险,结果保险公司直接拒了:“车企都倒闭了,你这车我们没法评估风险,出了问题没配件修怎么办?”只能买交强险和三者险,车损险别想,保费还贵了一大截。

你说,买车那一刻谁能预见到这场连锁反应?

保险公司怕理赔成本失控,车主实际成了孤家寡人,出险修不了,卖车也没人要,二手车市场直接给你打对折,三年赔了十几万。

你要问,这账怎么算合理?

你花钱买了车、买了未来的服务,结果服务没了、资产还缩水了,谁给个说法?

车企倒闭,车主售后遇难题,维修保障成空白-有驾

其实问题不止是车主倒霉,连法律都给不了你啥保障。

《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说了,“停产后得保证10年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

听起来挺靠谱对吧?

可你琢磨琢磨,车企一旦资金链断了,别说配件,连工厂都关门,技术团队也鸟兽散,人家只能优先还债、发工资,根本没闲钱给你修车。

你车上的那些“未到期质保”“智能系统维护”,在破产清算里根本排不上号,法律只能说“企业没钱,我也没办法”,车主的诉求成了没人管的普通债权,跟银行欠的钱、员工工资相比,压根不值一提。

那为啥新能源车主这么惨?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新能源车配件和技术全都捏在厂家手里,不像老款燃油车,第三方修理厂能拿个通用件,随便换换就好。

你现在的电池、芯片、车机系统,都是定制的,外头买不到,修理厂不敢拆,乱动还可能着火出事。

你说,要是厂家跑路了,这些“智能配置”就是一堆摆设,谁还敢接手你的二手车?

车企倒闭,车主售后遇难题,维修保障成空白-有驾

大部分车友群都散了,人家早卖了换新,剩下的就是一帮人抱着车头发愁。

更离谱的是,新能源车更新速度快,厂家根本没法提前囤10年配件。

技术一年一变,去年电池今年就过时,芯片也是新一代又一代,厂家要真囤货,最后全成废品,供应链也不愿意配合,亏钱的生意没人做。

再加上资金都砸在研发和营销上,售后预留不到5%,一旦遇到点风波,先死的就是售后部门,剩下的车主只能靠自己。

有人提议,要不搞个“车企售后责任基金”,让厂家按卖了多少车交保障金,哪天倒闭了有钱给车主修车。

听着不错,但落地难度巨大:比例咋定?

价格高的车和便宜的车能一样吗?

利润低的企业负担重,创新动力还可能受影响。

谁来管理这钱?

车企倒闭,车主售后遇难题,维修保障成空白-有驾

政府牵头怕效率低,行业协会又没强制力。

技术更新快,维修成本变高,钱存着也不够用,风险还是转嫁给消费者。

更别提万一车企倒了,这基金在法律里的地位怎么算?

能不能优先用于车主赔付还是一堆问号。

还有人建议,核心配件统一标准,像家电一样随便找第三方维修。

想法很好,可你得让厂家放弃“技术壁垒”,让供应链给同行开绿灯,这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来说,几乎不可能。

大家都想靠技术独家吃饭,谁愿意把配件做成“公版”?

你一统一,品牌价值就低了,创新动力也受影响。

地方法律也有点跟不上实际。

车企倒闭,车主售后遇难题,维修保障成空白-有驾

破产清算时,车主的售后诉求根本不算优先债权,清算管理人只顾处理数额明确的债务,售后服务难以量化,没人搭理。

企业制度设计初衷是让企业能活下去,消费者权益其实不是制度关注的重点。

这在燃油车时代没啥问题,大家能忍,但新能源时代就不一样了,智能系统、三电系统都是车的心脏,一失效车就成了废铁。

现有法律不升级,车主永远是最后一环,谁都能甩锅给他。

你也许会问,现在是不是买车都得选大品牌?

确实,实力强的企业不容易倒,售后靠谱点,保险也好买,二手保值率也高点。

可问题是,这等于把选择权收得更窄,大量新兴品牌就没机会了,创新被扼杀,行业变成几个巨头垄断。

你愿意接受这种市场吗?

更何况,谁能保证大企业永远不出事?

车企倒闭,车主售后遇难题,维修保障成空白-有驾

雷诺、通用、菲亚特这些大牌不也有退市的?

一旦出事,还是车主遭殃。

保险公司也在推卸责任。

你车企一倒闭,保险公司怕理赔风险,直接拒保车损险,剩下点基础保险你还得多掏钱。

保费涨,服务缩水,理赔难,二手车掉价,这一切全让车主兜底。

你说,车企有责任、保险公司有责任、监管部门有责任,结果最后责任全落在买车的人头上,这合理吗?

那到底该怎么办?

我觉得,行业要想长久,必须得有人兜底。

你不能让消费者为企业的失败买单。

车企倒闭,车主售后遇难题,维修保障成空白-有驾

要么建立多方协同机制,车企、保险公司、供应链、政府一起分担风险;要么完善法律,明确新能源车售后属于特殊债权,必须优先保障;要么强制推行配件和技术标准化,哪怕是自家研发,也必须开放部分配件给第三方供应商。

还可以出台政策,让保险公司针对新能源车制定专门险种,哪怕车企倒闭了也能理赔,别把风险全堆给消费者。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别让“智能汽车”变成“智障汽车”,别让一群为了创新和环保买单的消费者,成了市场和制度的牺牲品。

车企的责任不是一句“抱歉我们没钱了”就能一笔勾销,也不是“市场竞争激烈”就能甩锅给用户。

买车不是赌博,谁也不该为别人的失败埋单。

你要问,为什么车企的烂摊子总让车主来收拾?

这问题不该没人回答,更不该没人管。

如果行业还像今天这样,把买车的人当韭菜,出了事就“各自安好”,那新能源车的未来,谁还敢信?

有多少人愿意冒着资产缩水、售后无门、保险拒保的风险,为了一辆车去学修理、拆配件、找破解软件?

你敢吗?

我不敢。

买车本该是享受,不该是冒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