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风,不知道你们感觉到了没有,就是网上到处都在说,国外那些搞了几十年上百年汽车的巨头们,突然一下子就想通了,不玩了,说新能源这条路不走了,要调头了。
这种感觉一下子就把人搞得有点懵。就好像一场马拉松,全世界的选手都商量好了,说咱们不跑了,放慢脚步吧,结果一回头,发现只有中国选手还在那儿闷着头,一脚油门踩到底地往前冲。心里能不咯噔一下吗?我们……是不是真的押错宝,跑错赛道了?
这种感觉不是凭空来的,你看看,就在今年二月,一直被当成标杆的德国奔驰,突然就改口了。原来那个计划多响亮啊,说明年电动车的销量就要占到一半,结果呢?现在不提了,说这个目标啊,咱们还是等到2030年再说吧。而且,说得特别明白,未来十年,还会继续投钱,去更新那些烧油的发动机。
不光是奔驰,奥迪也差不多。他们本来那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说是到2033年,就要彻底跟燃油车说拜拜,结果呢?今年六月,他们全球最大的老板,叫高德诺,亲口出来说,那个计划,嗯……已经不算数了。再加上大洋彼岸的美国,特朗普那边不是又要回来了嘛,风声一吹,说只要他一上台,以前那些鼓励电动车的补贴,统统都给你取消掉。
这些事儿一件一件地堆在一起,确实让人心里犯嘀咕。是不是电动车这个风口,真的要停了?全世界都在踩刹车,就我们还在往前冲?
但是啊……但是数字这东西,它最老实,它不会陪着你演戏。咱们不听他们说了什么,就看看市场上,大家用真金白银投出来的票是什么样的。就说最近的八月份,国内的比亚迪,一个月,就交付了37.36万辆车。你再看从年初到八月底,这家公司已经卖了多少?286.4万辆,比去年同期,活生生多卖了23%。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就在八月这一个月里头,有超过八万辆,是咱们中国自己造的新能源车,从各个港口出发,浩浩荡荡地开船,卖到全世界去了。别人家呢?上汽集团,一个月卖了36.34万辆,这里面,新能源就差不多有13万。吉利的数据简直有点吓人,八月份新能源车销量14.73万辆,同比暴增95%,这什么概念?几乎是翻了一倍的速度在跑。
还有我们都很熟的奇瑞、长城,它们的新能源销量,也都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就在今年八月,我们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历史性地,第一次,超过了51%。这是什么意思?就是现在走在大街上,每卖出去两台新车,就有一台多是新能源。你说,这样一个势头,你跟我说它没有未来?这话说出来,自己信吗?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我们这边热火朝天,他们那边到底在干嘛?真就金盆洗手了?我们再把眼睛转过去看看。就在九月五号,在德国人自己家门口,那个最重要的慕尼黑车展上,宝马在干嘛?他们极其隆重地,展出了一款全新的电动车,叫iX3。
这可不是什么边边角角拿出来凑数的东西,而是宝马自己倾注了巨大心血去研发、去宣传的核心车型。你想想看,如果他们真的像传言说的那样,要放弃这条路了,那他们为什么要,在自己家门口最重要的展会上,如此高调地,拿出一款全新的电动车来当主角?这说不通啊。
同样是在那个车展上,大众汽车的CEO,奥利弗·布鲁默,也站出来公开说,大众的未来,很大一部分,要到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里去争取。他的眼睛,正死死地盯着我们这片已经跑在前面的市场。你再看看隔壁的日本,松下虽然不直接造车,但它在干嘛?它在拼了命地研发性能更高、更安全的电动汽车电池。所以,“全世界都放弃了”这个说法,它从根儿上,就站不住脚。
那回头再看奔驰和奥迪的决定,就想得通了。他们为什么要推迟电动化,甚至不惜打自己的脸,推翻以前的承诺?说白了,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他们被我们中国的车企,打得有点懵,有点玩不转了。这不丢人,商业竞争就是这么残酷。你看那个苹果公司,早在2014年就开始说要造车,十年,十年啊,烧了上百亿美金,结果到今年二月,正式宣布,不干了。据说他们内部最乐观的评估,是到2028年,也就能拿出一款卖10万美金以上的、还只是L2级辅助驾驶的车。这在今天的中国市场,算什么?
福特的电动车部门更直接,过去两年半,明明白白地亏了12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又亏了22亿。他们自己的高管都承认,电动车这个市场的规模,远远没有当初想的那么大,竞争也比想象中残酷得多。如果继续这么硬着头皮,把大把大把的钱,都砸在电动车这个无底洞里,跟中国车企打一场根本看不到胜利希望的仗,那结果很可能就是两头都落空。
电动车没打赢,自己原来最赚钱、最能下蛋的燃油车业务,也因为投入不够,被别人,甚至被我们中国的混动车型给偷了家。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也非常残酷的商业权衡。与其两线作战,最后可能两边都输掉,那还不如先收缩防线,集中兵力,保住自己现在最赚钱、最有优势的那块根据地。所以你看,这是一种商业上的战术性撤退,它恰恰证明了我们在这条新赛道上有多强势,而不是证明我们选的这条路本身是错的。
说到这儿,可能还有人觉得,就算我们领先了,但这真就值得吗?为了这几辆车,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这背后,其实是我们国家一个更深、更远的考量。过去那么多年,西方那些发达国家,总喜欢拿环保问题来敲打我们,要求我们减碳、减排,甚至想给每个国家都分一个排放的额度,谁超了,就得花钱去买。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以制造业立国的国家来说,就像脖子上被套了一根无形的绳索。
工业要发展,经济要增长,怎么可能不产生碳排放?完全按照他们的游戏规则来,那我们的发展就会被死死地卡住。我们没有停留在跟他们吵架上,而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打破这个僵局。我们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和核电,让烧煤发电的比例一年比一年低。
而发展新能源汽车,就是我们这个能源大战略里,交通领域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它让我们的能源结构,一下子有了更多的选择和主动权。这种转变带来的好处,其实每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很多来中国旅游或者工作的外国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中国的街道,怎么这么安静?因为满街跑的很多都是电动车,没有了发动机那种持续的轰鸣声。这不仅仅是环保,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品质的改善。
更核心的一点,汽车产业的链条太长了。它能从一块钢板,一个小小的芯片,一块电池,一直延伸到最后组装成一辆完整的车,这背后,是数不清的工厂,和千千万万个就业岗位。只有发展这种高端的制造业,才能让我们的人民,真正过上更好的生活。
那些批评我们押错宝的人,他们往往忘了一件事。日本曾经靠着精密的发动机,主导了整个燃油车的时代,赚得盆满钵满。但在新能源这个时代的大门口,我们通过提前布局,抓住了这个“弯道超车”的机会。今天,遍布城乡的数百万个充电桩,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还有巨大的市场份额,这些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我们用几十年的心血和坚持换来的。
如果现在我们自己开始怀疑,开始动摇,甚至想着要不要也跟着“调头”,那不就等于是自毁长城吗?把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这点优势,亲手再送回到别人手里。国外车企的那些所谓“调整”,恰恰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当初决策的正确性。他们只是暂时回防,积蓄力量,调整姿态,准备下一轮的竞争。我们只要一松劲儿,他们会立刻反扑上来。
所以,这条路,我们不但不能退,还要走得更坚定,跑得更快,让技术更领先,让优势更稳固。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兴衰,它更关系到我们未来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实力象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