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纯电CLA理论上两千公里只充一次电,实际上受限于真实环境和使用条件,续航表现难以达到理想化数字,消费者更关心实际能跑多远
我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是被陈震那句奔驰纯电CLA理论上两千公里只充一次电点燃的。说实话,一听两千公里,我脑袋里立马浮现出一只满载行李、开足马力、没空调的理想状态下漂移穿越高速时的画面——差点以为又回到了那个理想续航就是多远的段子里。
果然,网友们很快就摆出计算器:官方标称续航大概在750到800公里(依不同工况而变),按正常水平电耗,比如说,官方的100Wh/公里我觉得偏乐观。这样一算,从北京出发到上海,起码也得补个两次电吧。其实这里还得考虑到,满电出发的前提——满电即充一晚上,但实际用车中,哪个车主每天都能满电到爆?而且,除了电耗,充电速度也得列入考虑。
我翻了下笔记,算了一下,假设每次快充能补80%的电(差不多充30分钟左右),如果每次补电都得排队,时间就变成了长途旅行的镰刀。这也就解释了,别看官网数字耀眼,真实跑远还得考虑排队充电、限速120、低温影响;我还听过朋友调侃:奔驰的续航数字,就像我小时候玩宝可梦那味,满级状态看着漂亮,实际打架时老跑偏。
这让我想到,去年特斯拉P100D的续航曾经打出1200公里的广告,那其实应算是在理想室内环境下的极端测试结果。去年雷军在发布会上的拉萨到北京只用一次充电,我觉得也是套路——在非常理想的条件下,没算上坡、逆风,什么都不开空调,风阻低到离谱。实际上,在哪个普通人用得上的场景里?没准还是掉头直奔服务区,跟车里的人聊着天,低头看看空调显示,心里想:这个续航到底真能跑多久?
对,很多车企都喜欢讲技术创新——比如CLA用的800V平台,风阻比普通车低了点(实测值0.23),还有新型磷酸锰铁电池。这些硬核技术,像是给车加了个马甲,让人觉得炫酷(数据支持:奔驰官方、CATL资料)。但当他们把充一次电作为核心卖点时,我心里会想:这个卖点背后,隐藏着多少理想场景的误导?比如说,充电桩排队,寒冷天低温衰减,链式充电站的实际服务能力。
我还记得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照片:在高速服务区看着排队的充电车队,心想:是又慢了?还是堵了?就算快充,可你真能在高速上不停地充电、补电到两千公里么?这个时间成本可比油车跑到目的地还长。行业内依然有人在装神弄鬼,用科学算数字,但忽略了真实环境下的车生活——这就像是车里开个空调,电池一下掉了百分之十,感觉就像掉了个面子。
也有人会反驳:充一次电就够长途,谁还管别的细节?我知道,心理补偿作用很大。只要看着长得吓人,心里就觉得安全。加上,环顾整个市场,同价位、同档次的竞争车,比如宝骏、蔚来,实操差异其实挺大。有的车虽然标称续航700多公里,但实际更像是跑偏数据,低温、空调、满载都要掉个一百左右。
你会好奇,为什么消费者还能相信这种天文数字吗?我猜,得归功于广告洗脑和品牌形象。比如说,奔驰这个品牌,带星徽本身在心理上就自带光环。有人说,只要带着星徽,续航就能自带buff——其实大可不必,BUFF在真实用车中会被慢慢打破。
监管也不是吃素的,早在2021年工信部就提醒过:不要夸大续航。但这口号和实际的差距,还是像一场距离赛跑——跑了快一半,突然发现都是虚的。要不然为什么,标准测试的条件那么理想——恒定气温、无风、无空调、无速度波动——跟我们每天在路上的实际情况差得远?还是得逐步让数据回归真实,才能真正帮到消费者。
说到这里,我比较关心的,是:我们其实只希望在雪天(大概10度左右)从石家庄开到北京,剩下还能有20%的余地。这才是真正的实用场景。等这个第一轮实测发布前,我反正打算先把红包捂紧点,毕竟这两千公里的梦,还得看后续的真实体验。你觉得,未来还能不能找到一种既有标准,又充分考虑到这些荒诞场景的续航方式?这个问题,留给你们来想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