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公里2.4升油耗背后:比亚迪如何用150万车主数据,让插混技术完成从硬件堆料到AI算法的进化跨越

百公里2.4升油耗背后:比亚迪如何用150万车主数据,让插混技术完成从硬件堆料到AI算法的进化跨越

高速上突然爆胎,方向盘开始打滑——这种时刻,你或许会明白,有些技术不是拿来炫耀的。宋L DM-i上那套TBC系统,140km/h内能稳住车身姿态,听起来没什么,可真遇上状况,这玩意儿能让你多几秒反应时间。老司机都懂,高速上多几秒意味着什么。

说回油耗这事儿。第五代DM技术把亏电油耗压到2.6升,实测甚至跑到2.4升以下,这数字搁以前想都不敢想。但技术突破不是靠堆硬件堆出来的,关键在那套AI能耗管理策略——用150万辆车、月均28亿公里的真实行驶数据喂出来的算法,覆盖180多万种工况。什么意思?就是你早高峰堵车、周末跑高速、山路爬坡,系统都见过,都知道怎么省油最划算。

百公里2.4升油耗背后:比亚迪如何用150万车主数据,让插混技术完成从硬件堆料到AI算法的进化跨越-有驾

这套东西四年内两次被清华大学写进教科书,还上了封面。学术圈认可度高不高,看这个就够了。从前大家比拼谁的发动机热效率高、电池容量大,现在进入“策略比拼的时代”——硬件差不多的情况下,谁的算法更聪明,谁就能跑得更远、更省。秦L DM-i综合续航2100公里,加满一箱油能省四五十块,账算下来,一年通勤能省出不少钱。

欧洲那边的反应更直接。2025年注册量同比涨近400%,这增速在传统汽车工业老家可不常见。从早期“商用车先行”试水,到现在匈牙利建厂、巴西总统亲自站台,这路子走得挺稳。花旗预测明后年销量能到467万、539万辆,数字背后是产品力在发达市场站住了脚。上汽MG今年在欧洲交付25万辆,增长20%已经不错,但比亚迪这增速显然是另一个量级。

智能驾驶这块,天神之眼装车量超170万辆,国内规模最大。10万以内的秦L DM-i都能配L2+级辅助驾驶,自动跟车、智能泊车这些功能不再是高端车专属。DiLink 100系统响应够快,无麦K歌、手表NFC钥匙这些小细节,用起来确实方便。宋L DM-i纯电续航200公里,两周通勤不充电,跨城也能纯电跑,亏电油耗3.4升,SUV能做到这个水平,算是打破常规了。

百公里2.4升油耗背后:比亚迪如何用150万车主数据,让插混技术完成从硬件堆料到AI算法的进化跨越-有驾

技术储备方面,超级e平台兆瓦闪充、灵鸢车载无人机,这些东西还没大规模铺开,但方向已经很明确——从驱动、能量补充到未来出行,一步步在布局。刀片电池针刺测试的视频当年传得挺广,安全性这关过了,消费者顾虑就少了一半。10月动力电池装机27.36GWh,全年累计230.61GWh,规模效应出来了,成本自然就压得住。

高端品牌这条线也在往上走。10月方程豹卖了3万多辆,腾势破万,仰望虽然只有600多辆,但易四方、云辇这些技术下放到主力车型,整个产品线都跟着受益。王朝海洋系列占总销量89%,还是基本盘,但高端车占比提升,利润结构在改善,品牌形象也在变。

百公里2.4升油耗背后:比亚迪如何用150万车主数据,让插混技术完成从硬件堆料到AI算法的进化跨越-有驾

出海这事儿,各家打法不同。比亚迪扎根本地化生产,奇瑞靠性价比在新兴市场突围,上汽借MG品牌影响力快速扩张。10月比亚迪出口8.3万辆,同比涨155%,奇瑞12.6万辆涨13%,上汽9.7万辆——数字背后是三种路径,殊途同归,都在把中国车推向国际市场。

技术这东西,不是追着趋势跑,而是自己定义趋势。比亚迪现在的状态大概就是这样——别人还在琢磨怎么降油耗,它已经在想车载无人机怎么玩了。市场变化快,但手里牌多,随时能捞出张王炸应对,这或许就是技术积累的底气。

10月单月销量44万辆,前十个月累计370万辆,新能源总量超1420万辆。数字会说话,但更重要的是这些车每天在路上跑,产生的数据又会反哺技术优化,形成正循环。算法越来越聪明,产品越来越好用,用户越来越多,数据越来越丰富——这个飞轮转起来了,就不太容易停下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