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发布会开到一半,我突然说,这车要是卖16.99万,那可真就没别人什么事了。话音刚落,大屏幕上就跳出了这个数字,我差点把手里的咖啡给捏碎了。
车圈的朋友圈瞬间就安静了,几秒钟后,各种截图和惊叹号开始刷屏。这价格,已经不是低了,是直接把刀架在了同行的脖子上。更要命的是,这只是个预售价。按车圈这几年的玩法,正式发布时,价格往往还能往下走一走。
果然,预售通道一开,数字就开始狂飙。一小时两万五千台,什么概念?相当于你上班摸鱼刷个短视频的功夫,人家一个月的KPI就完成了。到第二天早上,数字已经滚到了五万。这已经不是消费者在抢了,连经销商都坐不住了,据说上千家店都在抢那点可怜的代理名额,生怕晚一步连汤都喝不上。
圈里有人算了笔账,说要是这预订量冲破二十万,那最终价格可能就不是16.99万,而是14万起步。十四万,买一台挂着华为技术光环的中型SUV,这事放两年前你敢信?
最有意思的是,这台叫尚界H5的车,出场方式还特别低调。发布会快结束了才被推上来,没几句介绍,也没什么豪言壮语,就像饭局最后顺便上的那盘水果,结果成了全场的主菜。
这背后,华为和上汽两个巨头到底在想什么?
我记得没多久前,余承东还在台上信誓旦旦地说,华为就搞“四界”,再多,团队就吃不消了。结果呢?这“第五界”说来就来。计划这东西,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前,有时候确实像张废纸。之前说不造车,现在鸿蒙智行的车已经快成一个独立品牌了;之前说30万以下的车卖一辆亏一辆,现在反手就掏出一个16.99万的尚界。
为了这个“计划外”的产物,华为内部的资源倾斜是毫不掩饰的。问界M9现在是鸿蒙智行的现金牛,卖得风生水起,可就在尚界预售前,问界最核心的市场团队,被直接抽调了一批骨干过去。这种操作,在享界、智界发布时,可没见过。这摆明了是把尚界H5当成了下一场关键战役的尖刀来用。
上汽那边,更是把家底都掏出来了。前期60亿的投入,一个五千多人的专属团队,一座独立的超级工厂。为了保证这车一旦爆了产能能跟上,甚至把上汽通用在金桥的部分产线都给腾了出来。这不是合作,这是赌上了身家性命。
所以,那个问题又回来了:为什么非要做这笔看似“亏本”的买卖?
答案可能很简单,鸿蒙智行需要“走量”。过去,华为系的车,不管怎么宣传,给人的感觉还是偏高端,圈子里都是些中产、精英。但那个市场,蛋糕就那么大,还挤满了各路神仙,想把量冲起来,太难了。根据中汽数研的数据,15到20万级别的新能源车市场份额,长期稳定在26.6%上下,这块市场稳定且基数庞大。尚界H5,就是鸿蒙智行伸向这块最大蛋糕的勺子。
它瞄准的用户画像再清晰不过:那些想体验华为的智驾,但预算又够不上问界的年轻人。现在,用不到十七万的价格,你就能买到一台和问界M9用着同款雷达、装着宁德时代电芯的车。这在同价位市场里,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这盘棋的节奏感也踩得极准。八月底,余承东刚宣布鸿蒙智行累计交付突破90万辆,放话十月份要冲破百万大关。话音刚落,尚界H5就在九月底上市,国庆节就开始交付。那最后的10万辆缺口,靠谁来填,已经不言而喻了。
当然,它要面对的也不是善茬。那个价位区间,是比亚迪秦PLUS的地盘,DM-i技术加上不到八万的起售价,几乎是bug级的存在。还有小米SU7,靠两款车型一个月就能卖三万台,热度高得吓人。尚界H5想在这里杀出一条血路,免不了一场惨烈的肉搏。
华为这家公司,总是在说自己不做什么,然后又用另一种方式,把整个行业搅得天翻地覆。它不造车,却成了所有车企都绕不开的名字。
以前大家是坐下来商量着怎么玩,现在是有人直接把桌子掀了,然后冷冷地问你,还玩不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