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总是适合讲述故事,也适合发现故事。一间会议室,几个西装革履的人坐得笔挺,桌面整齐,没有一张多余的文件。气氛里有种微妙的亢奋,和些微的不安。敲门声三响,那个技术出身的中层凑过头来,压低声音说:“招股结果出来了。超额认购238倍。资产负债率……你们都看过了吧?”说完,他转身关门——仿佛门外是洪水猛兽,关紧了门才能心安。
如果你是奇瑞的财务总监,面对那些长期高位运行的负债率数字,你会怎么想?是质疑自己的决策是否太过激进,还是把这当作一种“行业特色”?夜深人静时,这些数字又会否化作不眠的理由?
奇瑞终于上市了。用了21年,赶在2025年9月25日,港股敲钟。每股定价30.75港元,募资规模91.4亿港元,盘中一度冲到2000亿港元市值,瞬间成了今年港股最大的车企IPO。市场反应被奇瑞的高增长业绩背书——2023年1632亿元,2024年直接2699亿,出口销量冠军22年不变。看到这些数字,就像验尸报告里赫然写着“无外伤,心脏正常”,一切都好得让人有点怀疑。
但,底下的证据链藏着更复杂的故事。连续三年奇瑞的资产负债率都在90%以上——2022年是93.1%,2023年91.9%,2024年87.9%。这么高的负债率,搁在普通企业身上,就是悬着的一把刀。有点像你走在老城区,脚下的窨井盖摇摇晃晃,每一步都踩得不太踏实。奇瑞没摔倒,甚至还跑得很快——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进一步拆开看,线索逐渐清晰。奇瑞的负债里,“无息负债”比例高达78%——也就是无需支付利息的短期经营债务。它多来自应付账款和票据,和上游供应商合作形成。换句话说,奇瑞像是用供应商的钱先做成自己的生意,财务上多了些腾挪的余地,也获得了议价权。说一圈,不如大白话一句:这是“借鸡生蛋”,而且不用付鸡的钱。这玩意儿在生意场上不稀奇,但能做到七成八成的资金都“无偿占用”,倒也算能耐。
投资人是明白人。认购前他们也不是没担心过高负债,但看到详细结构后反而安心不少——无息负债撑起业绩增长,这属于良性循环,和盲目加杠杆不是一种玩法。职业视角看,这更像是利用行业话语权和供应链的长期信任关系,为公司“打工”一把,节省了一大笔利息开支。至于供应商呢,我猜他们也是权衡过奇瑞的体量和过往信用,寄希望于合作能跟着一起赚到钱。这年头,大家都要活下去。
当然,这份从供应链“借力”的底气,部分来自奇瑞三十年造车的正向开发和系统工程能力。内部不断提拔新干部,激励也灵活。行内话就是:研发啥的不能全指望老头子,得让年轻人有点话语权,也让团队皮实起来。
这里不得不感慨一句:汽车这摊子事,钱如流水。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资金消耗极大。奇瑞身上的财务指标,很大程度上是行业使然,而非个人选择。市面上资产负债率高企的不止奇瑞,比如蔚来和赛力斯都一脚踏入90%档,但吉利、比亚迪、上汽,那都已经上市早、财务更稳健——谁让奇瑞拖到现在才IPO?过去缺乏资本市场的输血,手脚确实受限,费用上也更保守。财报数字不会骗人:2022-2024年间,研发费用率只有3.4%-4.1%,低于头部车企;但消费行政费用率收敛,只有5.3%-6%。能省则省,一分不想浪费。
港股IPO对于奇瑞来说,是迟来的成年礼,也像一场“及时雨”。这场“雨”来的不算温柔——海外市场变化快,行业智能化速度更快。奇瑞需要钱,需要迅速加速转型。91.4亿港元募来的钱,35%要砸在研发新车,25%花在下一代先进技术,20%拓展海外市场,还有芜湖的生产设施和营运资金。一笔钱掰开五瓣花——谁说会花钱不是技术活?
不过,和所有上市故事一样,故事永远还没结束。港股敲钟之后,奇瑞要面对国际化的复杂局面,要对冲政策和市场的不确定,要在燃油车和新能源的比例上继续做文章。2025年一季度,燃油车销售还有六成三,新能源汽车占27.3%,转型路上,还得加把劲。
作为旁观者,有时候不得不佩服这些年奇瑞的抗压能力,也不得不对它的“无息负债”手法产生一丝职业嫉妒——毕竟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这么吓人的议价权。换个角度想,那些被压在“无息负债”下的小供应商们,心里有没有夜不能寐?他们是相信奇瑞,用现金流换未来,但谁也无法保证每个未来都是美好的。
行业老板们经常说——“上市不是终点,是起点。”奇瑞这回确实踩在了新跑道上,但前方复杂,坑不少,天色又暗得很。自家体检报告堪称健康优异,但谁能保证下一季度没有新指标冒出来?金融圈调侃说,“无息负债比例高不是问题,问题是议价权会不会哪天消失。”而上下游之间的信任账,往往才是决定企业命运的那一页。
回头看这间会议室里的奇瑞人,刚敲完钟,桌上的喜糖还剩下一堆。强作镇定的人静静坐着,像是在等一场夜雨彻底落下。如果你是他们,会继续把“无息负债”玩到极致,还是早已未雨绸缪,削减杠杆,换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安全感?这问题也许没人能回答,但每个人都该用自己的方式算好这笔账,毕竟,“上市”之后,生活还得继续,一些满打满算的日子永远刚刚开始。
有没有一种可能,无息负债的春天也有结束的一天?或者说,到底是谁为这些“无息”买单?这或许是奇瑞自答IPO后,真正难解的谜题。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