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克900这车,梭边儿上市了,一口气干到顶配,四张“老人头”差点不够。这事儿咂摸咂摸,挺有嚼头的。一边厢,自主品牌铆足了劲儿往金字塔尖儿拱,恨不得把洋牌子摁在地上摩擦起火;另一边厢,掂掂咱瘪瘪的钱袋子,这价儿,真能“盘”得动吗?
说白了,现在这些车企都贼精贼精的,新车发布会就跟科技春晚似的,恨不得把下个世纪的玩意儿都怼上去。领克900也不例外,英伟达Thor,宁德时代电芯,听着就让人脚底板窜火。还有那“2+2+2”的座舱布局,明摆着要跟理想、问界掰腕子。
可话又说回来了,老百姓又不傻愣愣的。你芯片飙,电芯猛,那得实打实地体现在“上手”的快感上,对不?别到时候一堆幺蛾子,或者续航“注水”,那可就“呲”了。更何况,四十万这个坎儿,选项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BBA虽说有点审美疲劳,但“标儿”硬挺啊,开出去自带光环。
有人扯着嗓子喊,自主品牌“给力”,配置“爆表”。这话不假,但“给力”这玩意儿,得看跟谁比。跟十几万的“代步车”比,那自然是“真香”。但跟四五十万的“高档货”比,“给力”的优势就有点“泯然众人矣”了。毕竟,到了这个段位,买家更在意的是“门面”、“里子”和“售后”。
再来唠唠这六座SUV。这几年,六座SUV莫名其妙就“火”了,好像成了家庭用车的“标准答案”。但细品品,真有那么多人需要六个“坑位”吗?平时通勤,也就“单枪匹马”。周末撒欢儿,一家五口也绰绰有余。那俩“闲置”的座位,一年能“翻牌子”几次?
当我们条件反射般地认为“多多益善”时,是否忽略了真正的“刚需”?或者说,咱们是不是被车企“画”的“饼”给忽悠瘸了?
当然,领克900也不是一无是处。它的“颜值”确实挺能打的,那贯穿式“爆闪灯”,晚上“炸街”肯定回头率爆棚。内饰也挺“壕”的,大屏、“氛围组”,该有的都有了。但这些“噱头”,其他厂家也能“整”,甚至“整”得更溜。
关键在于,领克能不能把这些“零件”攒起来,形成自己的“独门绝技”。能不能让买家觉得,这四十万花的“钢镚儿”值,不仅仅是买了个“铁疙瘩”,而是买了一种“腔调”,一种“特立独行”的调调。
说到“腔调”,就不得不提一下领克的品牌“人设”。一直以来,领克都力捧自己是“弄潮儿”、“不走寻常路”的代言人。但这种“人设”,能不能扛住四十万的“身价”,还真不好说。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买车还是一个很“精打细算”的活儿,要考虑实用性、靠谱程度和“抗跌”能力。
与普遍认知背道而驰的是,很多“潮牌”、“个性玩家”,最终都在市场这块“试金石”面前“翻了车”。因为,“潮流”这玩意儿,来得快,去得也快。真正能“熬”过时间长河的,还是那些“埋头苦干”做产品,“俯首帖耳”做服务的“老实人”。
所以,领克900能不能“支棱起来”,关键不在于它的配置有多“炸裂”,价格有多“诱人”,而在于它能不能真正“拿捏”住消费者的“心巴”。能不能让他们觉得,这车不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钢铁和电子元件,而是一个能够“守望相助”,理解他们的“老伙计”。
就像开头说的,自主品牌往“高段位”冲是“喜大普奔”的事儿,但别光顾着“秀肌肉”,也得好好琢磨琢磨,消费者到底“馋”什么。别到时候,“银子”砸了不少,却“无人问津”,那就真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