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发布的《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 21670—2025)明确规定:**在默认状态下,仅松开加速踏板不得使车辆减速至刹停运。这一规定标志着争议多年的单踏板模式正式迎来系统性监管,车企须重新设计动能回收系统的默认逻辑。
单踏板模式因显著提升续航里程、简化驾驶操作而风靡市场,特斯拉、宝马、蔚来等车企均将其作为技术亮点。然而其核心问题在于颠覆了传统“加速踩油门、减速踩刹车”的驾驶本能。清华大学测试显示,长期使用该模式的驾驶员紧急制动反应时间延长0.3秒,相当于100km/h时速下增加8.3米制动距离;调研更指出32%的车主曾误踩踏板,15%因此发生事故。
新规并未彻底禁用单踏板,而是将其从“默认必选项”转为“用户可选项”。车主仍可通过车辆设置手动开启强动能回收以实现刹停,但系统需以光学信号持续提示状态变更。这一设计兼顾技术创新与安全冗余,既尊重用户偏好,又守住安全底线。
同步升级的还有制动信号规范:**当动能回收减速度超1.3m/s²时强制点亮刹车灯**。此前因回收减速不亮灯导致的“幽灵减速”隐患得以根治,后车反应时间可缩短0.2秒,追尾风险降低41%。此外,新规首次将ABS纳入所有乘用车强制安装范畴,覆盖剩余8%未装配的低端车型,补齐主动安全最后一块拼图。
---
此次政策调整折射出监管思维的深层转变——从“技术先行”转向“安全锚定”。两年缓冲期内(2027年全面实施),车企需重构人机交互逻辑,而消费者将迎来更清晰的责任划分:技术可以进化,但安全底线永不妥协。当单踏板退出默认舞台,一个更谨慎、更包容的电动驾驶时代正拉开序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