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市场,有一个现象总能引起人们的广泛讨论:一提到自主品牌的技术实力,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想到奇瑞,称赞它是埋头搞研发的“技术宅”,尤其在发动机领域,确实有着深厚的积累和不错的口碑。
然而,当我们翻开每月的汽车销量排行榜时,却常常发现吉利汽车稳稳地占据着领先位置,无论是总销量还是明星车型的表现,都显得更为强势。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既然大家都认可奇瑞的技术更牛,为什么最终用真金白银投票的时候,更多的人却选择了吉利?
这背后其实并非简单的技术好坏之争,而是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造车理念和市场策略,吉利之所以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恰恰是因为它在三个关键方面更精准地把握住了普通老百姓的真实需求。
首先,是视觉和触觉上的第一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缘”和“质感”。
买车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人们在做出决定前,最直观的感受往往来自于坐进车里的那一刻。
吉利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堪称“氛围感营造大师”。
你去看十万元级别的吉利帝豪,或者价位稍高一点的星瑞,坐进车内,它给你的感觉常常会超出你对这个价位的预期。
大面积的软性材料包裹、设计感十足的内饰线条、精致的缝线工艺,甚至还有提升档次感的氛围灯和金属质感饰条。
这些细节组合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高级感”,让消费者立刻觉得这钱花得值,感觉自己买到了一款更贵的车。
吉利很明白,普通人或许不懂什么叫热效率,但他们能一眼看出内饰是硬塑料还是软包,能感受到座椅是不是舒服,这种最直接的感官体验,是促成购买决策的强大推动力。
相比之下,奇瑞在产品呈现上就显得“老实”很多。
奇瑞的车,用料绝对扎实,底盘调校和机械素质也备受好评,开起来稳重、可靠,这是它的核心优势。
但问题在于,这种“内在美”需要时间去体验,甚至需要一定的驾驶经验才能品味出来。
而在消费者最先接触到的外观设计和内饰氛围上,奇瑞的产品往往显得比较中规中矩,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惊艳感。
它的设计语言更偏向于实用和耐用,但对于越来越看重“颜值”和“体验感”的年轻消费者来说,就少了一些吸引力。
可以说,奇瑞是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但吉利不仅刀刃锋利,还给刀柄镶了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个闪闪发光的刀柄显然更具诱惑力。
其次,是清晰明确、覆盖全面的产品布局。
吉利为消费者构建了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消费阶梯”。
如果你的预算在八万左右,想买一辆经济实用的家轿,那么月销过万的国民神车帝豪就是为你准备的。
如果你的预算提升到十五万级别,追求更高的品质和性能,那么星瑞和星越L就在那里等着你,它们凭借着越级的尺寸、动力和配置,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门选择。
如果你还想更进一步,追求个性和轻奢体验,吉利旗下的领克品牌提供了设计前卫、驾控出色的产品。
而当你将目光投向三十万以上的高端纯电市场时,极氪品牌又以其强大的性能和科技实力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选项。
更不用说,整个吉利集团背后还有沃尔沃的技术支持和品牌光环加持。
这样的产品矩阵,从低到高,从燃油到新能源,层次分明,让不同预算、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都能在吉利的“货架”上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并且总能看到“向上一步”的更好选择。
而奇瑞虽然旗下也有瑞虎、艾瑞泽等多个系列,以及星途、捷途、iCAR等子品牌,产品线同样非常丰富,但在消费者的认知中,这种布局的清晰度稍显不足。
有时候,不同品牌、不同车型之间的定位会显得有些重叠,让消费者在选择时感到困惑。
比如,当你想买一辆SUV时,可能会在奇瑞、捷途和星途的几款价格相近的车型之间犹豫不决。
这种“内部赛马”的策略虽然能激发各子品牌的活力,但在外部市场看来,却没有形成像吉利那样“一加一大于二”的品牌合力,没能给消费者一条清晰的“升级路径”。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一点,是吉利更懂得用普通人的语言去沟通。
奇瑞在宣传上,喜欢讲技术,比如它的鲲鹏动力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多么惊人的数字,变速箱传动效率有多高。
这些对于汽车工程师和资深车迷来说,是值得骄傲的硬核指标,但对于绝大多数只是把车当作代步工具的普通用户而言,这些枯燥的参数太过抽象,他们很难理解“热效率高了零点五个百分点”在日常驾驶中到底意味着什么。
吉利则换了一种沟通方式,它不跟你聊深奥的技术原理,而是把技术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实实在在的便利。
它会告诉你,它的360度全景影像能让你在狭窄的巷子里停车不再是噩梦;它的L2级智能驾驶辅助能在你长途开车时帮你分担疲劳;它的车机系统可以像手机一样流畅,动动嘴就能控制导航和音乐;它的营销广告里,展现的也都是一家人开着车幸福出游的温馨画面。
这些都直击用户的痛点和痒点。
消费者关心的不是参数表上的数字,而是这辆车能不能让我的日常出行更方便、更舒适、更有品质感。
吉利把那些“看不见的技术”巧妙地包装成了“摸得着的享受”,这种“说人话”的沟通方式,显然更容易打动人心,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之买单。
买车最终是服务于生活,吉利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把车从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塑造成了一个懂得体贴家人的生活伙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