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A8L跑了500公里,油箱还剩7.8升,这台百万行政座驾的油耗数据让同级对手开始重新算账
三环晚高峰跟车两小时,发动机有38%的时间处于熄火状态,空调照样吹得人舒服。这事搁以前,你跟我说3.0T的大车能这么省油,我肯定觉得你在吹牛。但这次跑下来,实测综合油耗8.3升,比厂家给的数据还低了0.4升。秘密或许就藏在那套48V轻混系统里——刹车时速低于22公里,发动机自己就灭了,滑行阶段还能反向给电池充电。高速上120公里巡航,转速才1650转,整个动力系统似乎找到了某种平衡点。跑完500公里,油箱还剩7.8升,续航直接奔着638公里去了。
坐进后排,你会发现这车对“安静”这事儿理解得挺透。车窗升到顶,噪音测试仪显示62分贝,大概就是图书馆的水平。轮胎用的是定制版固特异,内侧加了好几层隔音材料,轮拱里也贴满了吸音毡。120公里时速下,胎噪能被控制在58分贝左右。那套主动防倾杆反应挺快,0.2秒内就能输出反向扭矩,车身侧倾角只有0.8度,后排写东西确实不会因为晃动而分神。
夏天把车停在露天停车场,座椅表面温度能飙到68度。上车按下通风,风机转速7000转,两分钟就能把座椅温度降到50多度。皮面选的Valcona半苯胺,打孔密度控制得挺好,既能保证透气,坐个三五年也不容易起皱。后排恒温能稳定在22.5度左右,体感比单纯降低空调温度要舒服得多。
中控那两块屏幕用起来顺手。上面10.1英寸,下面8.6英寸专门给空调用。手指在屏幕上画个C,空调温度立刻就降下来,整个过程也就零点几秒。线性马达做的震动反馈挺像实体按键的手感,盲操基本不会按错。常用功能都设计成了手势,两指下滑是加大后排风量,三指上滑是除雾,熟悉之后确实方便。系统还做了双备份,一颗处理器出问题,另一颗能在30毫秒内接管,屏幕不会突然黑掉。
京承高速有个半径550米的左弯,下雨后路面湿滑。110公里时速冲进去,quattro ultra系统能在0.2秒内判断后桥需要多少扭矩,多片离合器的压紧力线性爬升,车尾被推着走,方向盘转角只需要28度。车身轨迹跟干燥路面的差异大概只有0.4米。这套系统用48V电机调压,离合器片的磨损模型会实时更新,每跑10公里标定一次,理论上10万公里后扭矩误差也能控制在3%以内。
后排那个“老板键”长按两秒,腿托升起50度,靠背放到128度,据说这个角度是NASA研究出来的“零重力”姿态,腰椎压力能降到25毫米汞柱。腿托升起的声音大概45分贝,相当于家用冰箱的音量,整个过程12秒,刚好够讲完一通简短的电话。导轨里用了四根滚珠丝杠,承重120公斤往复5万次应该问题不大。长途三小时下来,腰部没垫东西也不会觉得酸。
Bang & Olufsen那套音响确实有点意思。23个扬声器,总功率1920瓦,后排头枕里的高音单元能升起来,跟车顶的中音单元配合,声像高度能抬高30厘米左右。每个座位的声场都单独调过,坐右后的人听,左后的乘客也不会觉得声音偏。120公里时速下,主动降噪能把200赫兹以下的低频削减10分贝,大提琴的低音不会被发动机声盖过去。
空气悬架配了前置摄像头,能提前1公里识别路面坑洼。遇到5厘米深的坑,减震器回弹阻尼会从1800牛每米降到1200牛每米,车身垂向加速度0.18g,后排放杯咖啡基本不会溢出来。减振器用的是磁流变液,粘度能在5毫秒内变化,相当于把“弹簧”瞬间换成了“水床”。跑10万公里后,气囊可能会蠕变1.2毫米左右,系统会用0.8巴的过压补偿,车身高度理论上能保持十年不变。
夜里从雁栖湖往城里开,夜视红外摄像头能在100米外发现行人,0.5秒内标红框加声音提示,同时矩阵LED会把对应区域的亮度降到10%,避免晃到对方。算法准确率大概在95%左右,误报率控制在每1000公里一次。这功能对走夜路比较多的人来说,或许能多一层保障。
四座布局有个小细节,副驾前移到底后,右后膝部空间能达到1.08米,比左后多出10厘米。中央扶手220毫米宽,14英寸笔记本能平放,两个Type-C口支持60瓦快充,30分钟能从20%充到70%。后排小桌板承重5公斤,写合同不会抖,转轴用的航空铝材,开合10万次应该不会松。
这台车开下来,技术层面的东西确实堆得挺满,但最后落到用车体验上,可能就是“省心”两个字。油耗比预期低,噪音比想象中小,座椅比其他车舒服一点,这些加起来,大概就是百万级行政座驾该有的样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