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车间广播里响起机械的嗡嗡声,一辆小米SU7静静停靠在检测位。工程师们盯着中控屏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气氛好像随时会爆发点什么,——但他们又不敢真的惊天动地,毕竟一切都写在了后台日志和证据链里。此刻,那套被寄予厚望的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系统,滴滴作响,但在极端场景下它的眼神忽然变得空洞。这一幕,技术人员看了想咬牙,法律合规团队则默默记下每一行风险,消费者只能觉得“这车没我想象的聪明”。
如果你是当事人,面对116,887辆召回这一公告,你会怎么想?微信里有人转发官方消息,说小米汽车真不愧是“科技企业的良心”,主动负责;也有人在车友群里吐槽:你们别吹,监管逼着召回的。还有人更直接:同是自动驾驶出事,*为什么只看到小米汽车排队升级,没见鸿蒙智行闹出召回?*在舆论的盲区里,似乎所有问题能用品牌立场和情绪表决。
回到事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公告编号S2025M0149I,那个结尾的“I”像一颗小石子,砸在水面激起一层涟漪。因为在业内,“I”意味着“Passive Investigated(调查后召回)”,也就是监管部门调查有结果,才要求企业按流程召回;如果是字母“V”,代表企业在没有强制性介入时,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召回。小米汽车此次,属于后者。其实,真主动召回的编号并不多见,多数车企还是选择等监管来敲门。
至于技术升级,则是另一套剧本。鸿蒙智行近期做了一轮OTA系统升级,推送时间点跟小米汽车撞了。但他们升级的是城区NCA(自动领航驾驶),优化了智能泊车、智能导航操作。全程没有出现在市场监管总局的“召回公告栏”,因为系统没有实质性安全缺陷,不需要像小米那样走召回流程。召回和OTA升级,在法律层面是两条路:召回等于官方承认产品“对人身和财产有实质性威胁”,所有车主需“强制修正”;而OTA系统升级,更多类似手机APP更新,体验、功能、稳定性持续优化而已。如果拿这两件事做品牌对比,本质上是在用橙子和苹果比谁更有钾。
但网络舆论总不按套路出牌。每逢召回必有饭圈上身,汽车圈也成了十八线流量选手的舞台。“别家也这样”、“我们透明承认问题”、“没召回过的才可怕”,本来是工地口号,结果被用在了召回公关上。大家都在比谁“出事的姿态更好看”,而不是讨论“为什么自动驾驶会出事”。而那些“强行引战”的网友,似乎忘了路上开车要在乎的不是品牌自信,而是明天能否安全到家。
从技术视角看,自动驾驶事故越来越频繁,并非小米一家之忧。每一次高速试验,极端场景如弯道、恶劣天气、路口乱入——都是系统算法的神经紧绷地带。新国标征求意见稿,已经把这些“灵魂场景”排上试验日程:比如环岛识别、隧道照度、临时施工区的动态响应。多层级验证和现实场景模拟,正在逼每家车企把“侥幸心理”打包进垃圾桶。那些“先上车,出事了再补票”的急功近利路线,也要让位给“前置测试、分级管控”的新行业规则。毕竟,辅助驾驶没能做到极限容错,你说它“智能”,其实只是在博运气。
既然讲到职业视角,不妨自嘲一把。行业里的工程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召回是专业能力的尴尬,但包装得好,就是企业责任。”每次召回,代码猝不及防、监控通道拉满,公关部门在朋友圈里上演自我感动,而售后团队则发明出N种“解释话术”。最后连咖啡馆里的小年轻都能嘲笑一嘴:“现在车能当手机OTA了,升级完还能返场卖货。”对,就是这种黑色幽默。你错了,不丢人,藏着掖着更丢人。但大家都知道,被查出来才召回,企业脸色永远比消费者慢半拍。现实没那么道德美学,大部分危险是靠流程卡住的,不是靠品牌热情。
转回头看,小米汽车这波OTA推送,官方说是“消除隐患”,用户其实是在用系统后补救自己的信任。鸿蒙智行依然坚持“零召回”,以常规OTA更新为主,证明技术稳定的同时,也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没到暴露缺陷的地步?监管的编号算法永远不会说谎,结尾的“I”就像法医眼中的那三个字——“被动反应”。“V”代表理想世界,“I”是现实摸索。
这场技术与监管的拉锯,商业话术里谁都能吹,但安全并没有情绪化选项。消费者该求的是“企业发现问题后喊不喊出来,能不能真刀真枪改掉”,而不是“谁家更勇敢认错”。毕竟,车轮下的风险配得上严肃,无论你是小米、鸿蒙、或者某个三线品牌。
最后,技术升级和召回,你会怎么选?企业主动发现的瑕疵值得加分吗?如果明天的新国标不断加码,所有品牌都必须被动召回一次,那“主动召回”还有意义吗?也许,等你下次坐进车里,系统提示“已升级完成”,你最需要的不是安心,而是多问一句:这升级,是为了体验,还是“为了不出人命”?——你说,这个问题,谁能答得漂亮?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