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这个月汽车销量怎么一下子掉下去了?我也想问,“金九银十”真的还有“金”吗?以往咱们一直把这季节看成是汽车市场冲销量、冲业绩的时候,但今年头一个周销量暴跌三成,多少让人有点懵,谁动了咱的蛋糕?销量下滑到底是天气变了,还是人变了?
其实,今年的“金九银十”能不能“金”,补贴才是核心。以前,国家和地方有补贴,经销商能多点优惠,消费者看见实惠脚步快。这回,有的地方补贴突然停了,买车没了“真金白银”,门口的广告倒是越来越虚了。“你要是真心买,不差那几千?”可有时候,就是那几千块能让人心动一把。补贴减少,车企自己拿优惠填补,压力全在厂商身上,网上又传原材料要涨价,车商的日子真没你想的“金”。吃苦的不是谁一家,整个市场跟着掉头,销量下来了,谁也难做老大。
咱们先看这些国产头部车企。比亚迪这两年被吹上天,销量就像过山车,涨得快,跌得也迅猛。“比亚迪今年只比去年涨了2.5%”,这流行的“正增长”快干涸了。你要说今年比亚迪还能保增长,真就得靠新品海狮06、钛7再冲一冲,不然下个月就真可能负增长。一个现象值得琢磨:比亚迪以前腾飞,是凭性价比和布局市场,现在满大街比亚迪,已经不是新鲜事,再往上卷,卷的都是价格和“噱头”,能赢多久?
对手也都各有算盘。吉利这波猛,累计突破150万辆,同比增长近50%,不声不响进步最大,这一年人家修炼了啥内功?咱敢说,这么猛的增速背后,大多数靠的是实在和踏实,不瞎折腾。奇瑞和长安都守在80万上下,奇瑞还保持两成多的增长。同样的环境,不同厂商,差距就在“自家产品线”够不够硬、“服务”做得细不细上。你不拿点狠货,谁还认你是老奇瑞?
再来看合资车企,往年大众、丰田、本田都是“参天大树”,这回“北大众、上汽大众”都开始掉销量,丰田还能增长,本田却一下掉了两成。这其实是中国汽车市场和消费趋势的一个缩影,曾经的合资神话在新能源和智能化冲击下逐渐褪色。你问为什么丰田还能涨,本田却凉了?这是市场给出的真实答卷:丰田在技术和品牌形象维稳下还能走新路,本田靠老路子只能等着被淘汰。
新势力品牌就更有意思了。特斯拉的Model Y L交付接近900,但同比还在跌,这没啥好遮掩,6.8%的降幅已经给市场交待了。理想降了8.9%,零跑靠“便宜好用”的打法累计销量已经超过理想,这才是“硬道理”。现在都说“价格战无赢家”,可零跑偏偏用“价格”说话,用户就被硬生生拉过去了。小鹏累计也过了25万,蔚来这一年涨了三成多,乐道L90一周能交付两千辆,这在新能源赛道上就是“跑得快”的代表。
但让人纳闷的是,新能源的“好日子”是不是要靠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价格革命”来维持?所有厂家都想着“卷王者地位”,可卷来卷去最后是不是“谁便宜谁赢,谁创新谁得利”?有厂商拼价格,有的拼“智能”,有的拼“氛围”,但消费者最后买单的,未必全是“科技美学”,更多还是实打实的“钱包厚度”。
到底消费者关心啥?这年头买车,大家要的无非就是:性价比、油耗、售后服务,再多各种花里胡哨的功能,最终还是靠钱包和体验说话。现在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已经增长23.5%,但燃油车同比下降6.1%,这一升一降,直接给市场划分了阵营。很多人以为燃油车就彻底没人买了,结果燃油车型还在榜单上插着“老头乐”的旗子。从“买车看油耗”到“买车看电耗”,本质没变,买家的“精明”一样。
其实不管是新能源还是燃油车,除了技术升级和体验创新,卖得好的基本原则没变:让人觉得“值”。这两年,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大家的钱包没那么紧,买车又成了不少家庭的“刚需”。但一听说补贴减少,一拍脑门又等着下次活动。“等一等,也许下个月更便宜”,这种心态被车企琢磨透了——你想买,车要卖,你等降价,车企等你买,谁也不亏,谁也难赚。
这时你不得不思考:电动化这几年冲得太猛了,是不是有点失控?以前推出一款新车,是新品变革,价格逐步下调,现在每家都在打“价格战”,高端变成“中端”,中端变成“性价比”。厂商要生存,就得压成本增销量,但技术创新和价格补贴能撑多久?新能源市面上满天飞,跟风、扎堆,甚至有些不足三线的小厂也想分一杯羹。可一旦市场增速放缓,落后的品牌就没法“跟着涨”了。你再看这些新势力,一个零跑靠便宜跟理想拼命抢用户,一个蔚来靠高端智能体验抢市场份额,不同玩法最终拼的是“谁能跑得久”。
现在大家都在说销量数字,中国汽车累计销量全年已经1472万辆,同比增长7.3%,但头部份额占比变小,草根玩家翻了几倍。市场的天平更倾向于“实用派”还是“科技派”?有人说,新能源的春天才刚来,但燃油车的冬天还没走。有一组数据耐人寻味,2025年燃油车型销量还在榜单上好几辆,新能源车型销量排位却已经改天换地。这说明什么?不是谁死谁活,而是两条路并存,谁也没办法彻底压倒谁。
我有时候琢磨,如果汽车市场像手机行业,“智能机”替代“功能机”,一夜之间颠覆格局,可汽车行业有“技术门槛”和“使用场景”限制。比如,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和补能体验,燃油车依然有“长途省心”优势。大家吐槽“充电像考驾照”,燃油车主继续喊“油表是安全感”。哪种需求不被满足,谁就失去了“主场优势”。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各地补贴一消失,销量立马见底。
你说现在买车到底该看什么?有人看配置,有人看品牌,有人看价格,有人看售后,有人看补贴,说到底还都是实用。造车的如果光想着“高大上”,买车的只在意“便宜”,终究是对不上号。只有把性价比做稳,把质量提升,把服务搞全,才不怕“金九银十”掉链子。今年数字波动,市场变阵,谁都别讲以前的老经验套用现在的新格局。汽车市场的风,已经不光靠“补贴吹”,更要靠“产品力硬”。
那未来怎么走?现在排名靠前的新势力品牌,一半靠技术创新,一半靠价格策略,但你会发现,任何一家“纯靠补贴”的都活不过太久。补贴是一时的,产品才是一世的。市场轮换,谁也不可能一直“一家独大”。新能源和燃油车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强我弱”,有时候新势力崛起的快,传统品牌未必就要退出舞台。赛道宽,能跑多少圈,最后看的是谁能持续。
还得说一句,购车者越来越理性了,什么“噱头”、“智能语音”、“豪华配置”,没点实际,一样喊不动用户。以前买车为牌面,现在买车为体验。能省心、用得住,才是硬通货。所以这回销量整体下滑,不仅仅是“金九银十补贴变少”,更是整个汽车消费市场进入了理性阶段。车企要想破局,只有一条路:拿出真本事,做出硬产品,别指望风口一直在身后吹。
一句话,新势力、老品牌,新能源、燃油车,搅局的不是谁家广告做得漂亮,是谁最后产品落地。金九银十变成银九铁十,不是市场冷了,而是买家更精了。未来不拼谁喊得响,只拼谁跑得远。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