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车市,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十几万的家用车,清一色都在推插电混动;而一上到20万甚至30万以上的中高端车型,大家又都扎堆搞增程。你说巧不巧?明明都是“加油发电+用电驱动”的路线,怎么价格一分层,技术路线也跟着“阶级分化”了?
一开始我也纳闷,这不都是为了省油、没里程焦虑嘛,干嘛还要分个三六九等?可聊得多了、试驾得多了,我才慢慢咂摸出点门道来——这背后啊,其实是车企对不同消费群体的精准拿捏。
先说低端车为啥爱插混。你看十几万这个价位,消费者最在乎啥?省钱、皮实、能上绿牌,三点缺一不可。插电混动(PHEV)最大的优势就是结构相对简单,发动机既能驱动车轮又能发电,还能直接参与高速巡航,成本控制得死死的。像比亚迪的DM-i系统,就是靠“以电为主、油为辅”的策略,把百公里油耗干到4L甚至更低,真香定律直接拉满。
而且,这个价位的用户很多是家庭首辆车,既要市区通勤用电省钱,又要偶尔跑长途不怕趴窝。插混刚好满足——短途用电,长途用油,还不用改变加油习惯。你说它技术多先进?其实未必,但胜在实用、省心、价格打下来了。现在连吉利、长安、奇瑞都在跟进,插混已经成了10-20万区间的“国民神车”标配。
可一到中高端市场,画风突变。理想、问界、深蓝、岚图……清一色都是增程式(EREV)。为啥?因为这个价位的车主,要的不只是“省油”,而是“高级感”。
增程车的最大特点,就是发动机只负责发电,不参与驱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论你是低速蠕行还是高速狂奔,驱动车辆的永远是电机。电机的平顺性、静谧性、响应速度,是内燃机拍马也赶不上的。所以你会发现,理想L系列、问界M7这些车,开起来那叫一个丝滑,完全没有传统燃油车的顿挫感,高级感直接支棱起来。
而且,中高端用户更在意“用车体验”。他们希望车内安静、加速线性、科技感足。增程结构简单,更容易实现大电池、长纯电续航,比如理想L7能做到200多公里纯电,日常通勤基本不用油,上头程度不亚于纯电车。再加上这类车普遍定位大五座或六座SUV,空间大、配置堆得高,妥妥的“出片利器”+“床车”潜力股。
有人会说:“增程不就是‘脱裤子放屁’吗?能量转换多一道,效率不如插混。”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现实真打脸。在城市频繁启停的路况下,增程车靠电机驱动反而更高效;而高速巡航时,虽然插混的发动机能直驱,但多数人开得并不激进,实际油耗差距没想象中大。关键是,增程车牺牲了那一点点理论效率,换来了全天候的驾驶质感,这笔账,中高端用户愿意买。
再看几个典型例子。比亚迪唐DM-i,20万级,插混代表,省油是真省,但高速超车时发动机介入的突兀感还是有,隔音一上来,高级感就差那么一口气。反观理想L6,同样价位,增程结构让整个驾驶过程安静顺滑,配合空悬+CDC,底盘质感直接顶呱呱,老婆孩子坐在后排直夸“这车坐着不晕”。
再比如问界M5增程版,华为赋能的智驾系统+增程平顺性,开起来有种“驾驶玩具”的感觉,弯道稳得一批,动力随叫随到,根本不像一台两吨重的SUV。而同级别的吉利星越L雷神Hi·P,插混结构虽然也能纯电跑,但整体调校还是偏传统,智能化和驾驶质感上,明显没那么“上桌第一个动筷”的排面。
当然,插混也不是没机会。像比亚迪仰望、腾势这些高端系列也开始用插混,甚至性能猛兽,百公里加速轻松进4秒,这时候插混的“可油可电可性能”优势就出来了。但主流市场,尤其是主打家用舒适的中高端SUV,增程的“静、顺、爽”依然是杀手锏。
说到底,这不是技术高低的问题,而是产品定位和用户体验的取舍。低端车拼的是性价比和实用性,插混成本低、省油看得见,“真香”就完事了。中高端车拼的是质感、体验和品牌调性,增程虽然结构略“笨”,但胜在驾驶体验纯粹,更容易做出“装逼利器”的感觉。
而且你发现没?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懂车了。他们不再只看参数表,而是更在意“开起来舒不舒服”、“坐久了累不累”、“车机灵不灵”。增程车恰好在这些软实力上拿捏得死死的。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中高端爱增程,低端爱插混?答案其实很简单——用户要的不一样。一个要的是“精打细算过日子”,一个要的是“体面舒适有面子”。车企嘛,自然是谁给钱多、谁难伺候,就优先满足谁。
说到这里,我倒是想问问你:如果是你,手握20万预算,你会选技术务实的插混,还是体验优先的增程?
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