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摩托车工厂、大批经销商将倒闭,维修工要失业了?

今天是2025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老高对着窗外的秋雨,独自饮酒,本应享受“中秋不见月,细雨伴相思”的意境,却因一条网友发来的消息破口大骂:“摩托车工厂建他妈逼店,都他妈网红瞎逼逼! ”这条消息说的是某摩托车工厂开始面向全国建销售店的计划。 老高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培训过无数维修工,如今看到这种操作,只觉得荒唐透顶。

2026年摩托车工厂、大批经销商将倒闭,维修工要失业了?-有驾

老高提出三个问题:你认识的摩托车商家当中,2025年卖摩托车赚钱的有多少? 卖哪些品牌赚到钱了? 赚钱商家的销售报表你见过吗? 他说自己问过无数人,答案都模糊不清。 这种局面不是偶然,而是行业变天的信号。

我国的摩托车市场正在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过去车子不愁卖,厂家生产什么经销商就卖什么,消费者抢着买。 现在完全反过来了,市场饱和,消费者挑三拣四,厂家和经销商却还活在旧梦里。 2023年,全国摩托车产销数据显示,传统燃油摩托车销量下滑明显,而大排量车型虽然增长,但整体市场容量见顶。

2026年摩托车工厂、大批经销商将倒闭,维修工要失业了?-有驾

摩托车工厂的困境首先体现在盲目扩张上。 老高痛批那些听信网红建议建店的工厂,根本不懂市场。 网红拿了广告费,张嘴就吹,工厂跟着瞎干。 结果呢? 2024年,像KTM这样的国际品牌都撑不住了,11月份因为与印度股东融资谈判破裂,直接申请司法重组。 它的母公司Pierer Mobility营收下降27%,息税前利润亏了1.95亿欧元。

国内工厂更惨,很多还在用老套路:要求经销商首批进货几十上百台,建形象店,交保证金。 可市场早变了,这些店开起来就亏钱。 老高反问:工厂老板都亲自出来直播卖车了,这正常吗? 老板是企业的根,现在却跑去当网红,这是职场错位,是迷失方向的表现。

2026年摩托车工厂、大批经销商将倒闭,维修工要失业了?-有驾

市场饱和的数据摆在那里。 2023年,中国摩托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但新增销量增速仅2%左右。 工厂却还在拼命生产,导致库存高压。 一些工厂比如重庆的某些企业,被迫降价清仓,一辆车利润不到几百块。 这种恶性循环,工厂不倒闭才怪。

经销商的日子更难过。 传统销售模式垮了,卖车赚差价的时代一去不返。 老高说,现在需要的是体验店和展示店,不是4S店或5S店。 可国内99%的工厂没这个功能。 经销商被夹在中间:一边是工厂压货,一边是消费者不买单。

2026年摩托车工厂、大批经销商将倒闭,维修工要失业了?-有驾

库存压力是致命伤。 很多经销商刚装修完店面,车子就降价了。 只好搞“零库存模式”,只展示试驾,客户满意再订车。 但这模式要求高服务能力,普通小店玩不转。 2024年一季度,大排量摩托车销量11.6万辆,同比增长10%,但经销商反馈,利润薄得可怜,全靠售后撑著。

销售渠道的变革加速了经销商危机。 网销和工厂直发兴起,线下店只做服务。 可国内没一家工厂真正做到这点。 老高指出,工厂光顾着卖车赚快钱,忽略了团队建设。 连曾经的零售商和服务商都被放弃,更别说系统培训了。

消费者需求变了,95后和00后成主力。 他们要的不是交通工具,是玩具是社交工具。 可工厂还凭老经验生产,产品定位全错。 比如年轻人喜欢智能网联、个性化改装,工厂却还在推千篇一律的车型。 信息不对称到这种地步,经销商怎么卖?

维修行业的人才危机同样触目惊心。 老高培训过的维修工,现在很多失业或转行。 原因简单:摩托车质量好了,大修业务少了。 传统化油器车型淘汰,电子系统普及,学徒工都能搞定三包期内服务。 老维修工技能过时,没业务支撑。

收入低是硬伤。 维修工主要赚配件差价,技术不值钱。 客户觉得不换件就不该收费,这观念逼得技师难以生存。 一个月累死累活,收入不如送外卖。 年轻人谁愿意干? 调查显示,就算维修工月入15000元,公务员月入5000元,90%未婚女性还是选公务员。 社会地位低,工作环境差,跪着修车是常态。

人才断层加剧。 台湾地区维修工年轻化,大陆却老龄化严重。 父母花钱供孩子读书,孩子宁可躺平也不学修车。 精英教育下,人人都想坐办公室,手艺人被看不起。 行业里90后维修工比例不到20%,青黄不接。

电动化转型带来新压力。 2023年电动摩托车销量占比升至15%,但维修工多数不会修电路。 工厂推新车,售后培训却跟不上。 一些工坊被迫关门,老师傅转行开滴滴。 老高说,他认识的维修工里,三成已经下岗。

工厂的应对措施显得混乱。 有的拼命搞直播,老板亲自上阵。 老高嘲讽这是“狗急跳墙”,不是创新是 desperation。 有的尝试电动化,比如宗申、隆鑫通用在研发电动车型,但投入不足,效果不明。

新模式在萌芽。 摩托车俱乐部和安驾培训兴起,替代传统销售。 2024年,全国安驾培训课程报名量涨了30%,可工厂没几家能整合进去。 二手摩托车鉴定评估也在发展,但缺乏标准,乱象丛生。

小经销商在求生。 依附大批发商,做体验营销接订单。 但工厂不支持,他们只能自生自灭。 老高提到,重庆有家店转型做骑行旅游,勉强活下来,可这只是个案。

政策层面有动作。 重庆经信委推动产业集聚,建园区,鼓励出海。 但企业反应慢,落地难。 国际品牌如雅马哈、宝马设定去碳化时间表,国内企业却还在观望。

行业数据揭示残酷现实。 2023年250cc以上大排量摩托车卖53万辆,比2019年增3倍,但利润没涨。 2024年一季度销量11.6万辆,同比增10%,可经销商库存周期长达60天,资金链紧绷。

维修工的转型尝试不少。 有人学安驾培训,考证书;有人转行做改装。 但培训体系缺失,5天速成班教不出真本事。 老高说,他见过的培训里,八成是骗钱的。

消费者行为在变。 年轻人买摩托车不为通勤,为娱乐。 社交媒体推动网红车款,但工厂跟不上节奏。 比如一款复古车型在抖音爆火,工厂却缺货三个月,错过风口。

渠道冲突激化。 工厂直营店打压经销商,价格战开打。 2025年,华南有经销商集体抗议,要求工厂公平对待。 可工厂只顾清库存,不管盟友死活。

技术迭代加速。 智能摩托车需专业维护,但维修工不会用诊断仪。 一些店引进设备,成本却转嫁消费者,修车价翻倍,客户流失。

行业会议都在谈转型,可行动少。 老高参加过一次论坛,专家喊口号,老板拍桌子,最后不了了之。 实地看看,工厂流水线依旧,经销商门可罗雀。

数据不会骗人。 国家统计局显示,2024年上半年摩托车制造业利润下降8%。 企业亏损面扩大至25%。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的生计问题。

老高的酒后真言,戳破了行业泡沫。 当工厂、经销商、维修工都在挣扎,2026年的危机或许不是预言,而是倒计时。 读者们,你们身边有摩托车从业者吗? 他们的日子还好吗? 欢迎留言聊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