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顿·马丁卖不动了?一个英国老牌超跑的现实困境

点击关注不迷路

阿斯顿·马丁卖不动了?一个英国老牌超跑的现实困境-有驾

最近几天,汽车圈里有个消息悄悄传开:

阿斯顿·马丁,那个詹姆斯·邦德开过的英国超跑品牌,日子不太好过。

根据它自己在10月初发布的最新财报指引,2025财年的总批发量将比上一年下降“中高个位数百分比”:

翻译成人话,就是销量大概会跌掉6%到9%左右。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全球只卖了1430辆,同比下滑了将近13%。

对普通人来说,一年卖几千辆车听起来好像也不少,但要知道,阿斯顿·马丁2024财年全年也就卖了6030辆。

一辆车动辄两三百万人民币,年收入看着光鲜,但一旦销量下滑,利润立马吃紧。

更麻烦的是,公司现在预计2025财年将亏损超过1.1亿英镑,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亏损扩大。

很多人可能会问:

这么贵的车,谁在买?

为什么突然卖不动了?

这背后其实不只是一个品牌的问题,而是整个高端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调整。

先说说阿斯顿·马丁到底是谁。

它不是那种靠走量吃饭的大众品牌,而是典型的“小众豪华”。

全球每年产量几千辆,客户主要是高净值人群,比如企业家、明星、收藏家。

这类客户对经济波动特别敏感,经济好的时候,他们愿意花几百万买一辆限量跑车当玩具;

经济一有风吹草动,第一反应就是捂紧钱包。

而眼下,全球经济确实不太稳。

美国通胀高企,美联储加息迟迟不退;

欧洲增长乏力,消费信心低迷;

中国这边,虽然整体经济在恢复,但高端消费明显比前几年谨慎。

尤其在大中华区,曾经是阿斯顿·马丁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现在却成了拖后腿的主力。财报里明确提到,亚太,包括中国和北美市场是销量下滑的“主因”。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关税。

美国最近对进口豪车加征关税,直接抬高了阿斯顿·马丁在美国的售价。

一辆原本卖30万美元的车,可能因为关税多出两三万。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可能是放弃的理由;

对富豪来说,也可能转头去看保时捷911或者法拉利Roma。

毕竟,超跑圈里选择不少,谁也不是非你不可。

更关键的是,阿斯顿·马丁自己也在转型路上走得磕磕绊绊。

这几年,全球汽车行业都在向电动化、智能化靠拢。

像保时捷早就推出了Taycan纯电跑车,法拉利也宣布2025年会推出首款纯电车型。

而阿斯顿·马丁的应对策略,是先搞混动:

即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交付的Valhalla,就是一台插电式混合动力超跑。

这款车确实很猛:1064马力,0-100公里加速只要2.5秒,最高时速350公里,全球限量999台。

听起来很酷,但问题在于,它来得太晚,而且数量太少。

今年底前只能交付150辆,对全年销量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电动化浪潮已经来了,消费者对“混动超跑”的热情,远不如对纯电新物种那么高。

这就像一个擅长写毛笔字的老先生,突然被要求用平板电脑画画。

他可以努力学,但年轻人早就用AI生成艺术了。

阿斯顿·马丁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是传统豪华品牌在新时代转型阵痛的缩影。

当然,公司也不是坐以待毙。

管理层已经启动了成本和资本支出的全面审查,试图通过优化运营来止血。

同时,他们把希望押在Valhalla的后续交付上——2025到2026年,剩下的800多台会陆续交到客户手里。

如果市场反响好,或许能稳住品牌调性,甚至带动其他车型的销售。

但这里有个前提:客户得愿意等,也得愿意掏钱。而现在的现实是,全球高净值人群的消费行为正在发生变化。

过去买超跑是为了炫耀、为了激情;

现在,越来越多人更看重实用性、可持续性,甚至是“低调”。

一辆油老虎跑车,哪怕性能再强,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也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有意思的是,阿斯顿·马丁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Valhalla之所以选择混动而不是纯燃油,就是想在性能和环保之间找平衡。

但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往往最容易两头落空,环保人士觉得不够绿,性能玩家又觉得多了电池拖累操控。

再往深了看,阿斯顿·马丁的问题,其实也是整个“非刚需奢侈品”行业的共同挑战。

当经济不确定性上升,人们首先砍掉的就是那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

一辆超跑,显然属于这一类。相比之下,像劳力士手表、爱马仕包包,虽然也贵,但具备更强的保值属性和社交符号功能。

而一辆阿斯顿·马丁,开出去固然拉风,但三年后可能就贬值30%以上,还不好出手。

所以,现在买阿斯顿·马丁的人,要么是真的热爱驾驶,要么是铁杆粉丝,要么就是不在乎贬值的“真土豪”。

但这类人群,终究是少数。一旦经济环境收紧,这个小池子就更容易干涸。

不过,话说回来,阿斯顿·马丁也不是没有机会。它毕竟是百年品牌,有历史、有故事、有设计感。

在很多人心里,它代表的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种英伦绅士与速度激情结合的生活方式。

只要能把这种品牌价值持续讲好,再配合产品节奏的调整,未必不能熬过这段艰难时期。

关键在于,它得快点找到自己的节奏。

不能太慢,否则会被市场遗忘;

也不能太急,否则容易翻车。

比如,如果为了追赶电动化潮流,仓促推出一款不成熟的纯电车型,反而可能砸了招牌。

毕竟,买超跑的人,对驾驶质感的要求极高,容不得半点将就。

从这个角度看,Valhalla更像是一个过渡产品,既保留了传统超跑的机械魅力,又加入了电动元素,试图试探市场的接受度。

如果成功,就能为后续的纯电车型铺路;

如果失败,至少也不会伤筋动骨,毕竟只产999台。

最后,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

阿斯顿·马丁的困境,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启示?

其实,它提醒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

无论多光鲜的行业,都逃不过周期。

再贵的车,再响亮的牌子,一旦脱离了市场需求,或者跟不上时代变化,都会遇到麻烦。

这就像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光有经验不够,还得持续学习;

光有热情不够,还得看清方向。

阿斯顿·马丁现在就在努力调整方向。

它没有放弃,也没有盲目冒进,而是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一条可行的路。

这种谨慎而务实的态度,或许值得很多企业,甚至个人借鉴。

回到开头的问题:阿斯顿·马丁还能翻身吗?

没人能打包票。

但至少,它还在赛道上,还在尝试。

只要车轮还在转,故事就还没结束。

而对于我们这些围观者来说,与其关心它能不能重回巅峰,不如看看它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体面。

毕竟,真正的豪华,从来不只是价格标签,而是一种面对困境时的姿态。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