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标注“轻微瑕疵”的局部照片背后,是275项维修记录和76万维修费的重大事故真相,电池报废后所有维修费自担的噩梦才刚开始。
2022年2月,赵先生在二手平台看到一辆“车况精品”的2019款特斯拉Model X,里程8.5万公里,售价仅46.2万元——不到新车一半的价格。卖家于某热情介绍:右后方有过小磕碰,修复后不影响使用。
几天后赵先生实地看车,车身光洁如新,超充测试正常。他当场支付5000元定金,满心以为捡到了宝。
九个月后,这辆“精品车”把他拖入深渊:车辆突然熄火,特斯拉服务中心诊断显示——该车为保险公司认定的全损事故车,电池彻底报废需自费20万更换,且终身丧失原厂质保。
01 低价诱惑,精心包装的“精品车”陷阱
赵先生与于某的交易始于闲鱼平台。那辆深蓝色特斯拉Model X的展示页上,“车况精品”四个字格外醒目。于某声称车辆仅右后方有轻微损伤,并展示了一张局部碰撞照片和超充站正常充电视频。
“市场价60多万的车只卖46万,差价就是事故证明啊!”——于某在法庭上如此辩解,试图证明买家理应知情。但当时赵先生看到的却是修复如新的车身和流畅的试驾体验。巨大价差被包装成“急售优惠”,击中了捡漏心理的软肋。
精妙伪装背后藏着冰冷数据:这辆车2021年7月发生重大事故,维修清单长达275项,涉及更换左前纵梁内加固件、部分更换右上A柱、拆卸安装多个安全气囊等核心结构件,维修费用高达76万元。这些关键信息在交易时被一张“右后方小磕碰”的照片轻巧掩盖。
02 故障频发,全损车真容终现
车辆交付后故障如影随形。赵先生保留的维修票据拼出一幅触目惊心的故障图谱:
2022年3月9日,左前摄像头“不匹配”,自动驾驶功能瘫痪,维修费1286.83元;
2022年6月11日,电动尾门液压杆断裂,更换费2150元;
2022年8月,底盘异响查出悬架损坏,维修费1050元;
2022年9月,刹车震动因卡钳罩缺失,维修费600元。
真正的灾难在11月降临:车辆行驶中突然死机,拖车至4S店检测显示动力电池彻底报废。更致命的是,系统记录显示该车2021年已被中国太平洋保险定为全损车,所有维修需自费,电池更换报价直逼20万元。
03 卖家伪装,“兼职卖车”背后的专业骗局
面对起诉,于某在法庭上大呼冤枉。他声称主业是餐饮老板,卖车只是帮朋友转发信息,收几百元“茶水费”,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经营者。他更辩解“保险公司全损不等于车辆报废”,强调“车能开能充电就是安全的”。
法院调查撕破了这层伪装:于某通过青岛腾信事故车拍卖平台,用朋友姜某账号以22.6万元拍得该全损车,另付3万余元服务费。平台明确展示16张事故照片,包含底盘变形、安全气囊爆开等严重损伤。
更关键的是,他当庭承认在该平台购买过十几辆事故车修复转卖,仅涉案车辆就花费十几万元修复关键部件。法院指出:“维修行为本身证明其对车辆损伤程度心知肚明。”
04 终审落槌,三倍赔偿筑牢维权防线
2024年3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认定于某构成欺诈:其长期从事二手车交易具备经营者特征;用“车况精品”掩盖全损事实属故意隐瞒;保险公司全损认定直接影响车辆价值和安全性能,属消费者核心知情权范围。
判决“退一赔三”:解除合同,于某退还46.2万元车款,并赔偿138.6万元惩罚性赔偿金。
于某以“非经营者”“无欺诈故意”为由上诉。2025年6月24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终审维持原判,明确指出:“全损车涉及关键结构维修,即使短期可用也难保长期安全,卖家辩解站不住脚。”
买二手车防坑指南(律师特别提示)
警惕“超低价陷阱”:同款市场价60万的车卖46万?差价背后常藏重大事故,所谓“轻微瑕疵”可能是结构性损伤的代名词
核查必做三件事:到保险公司查理赔记录,赴车管所调过户历史,要求卖家提供完整维修清单;新能源车需额外确认电池质保状态
拒绝口头承诺:所有车况描述写入合同,特别注明“无重大事故、非全损车”,留存平台沟通记录备证
“于某所谓的‘不知情’完全站不住脚”,赵先生的代理律师周杰强调:“专业事故车拍卖平台的车源性质行业皆知,刻意用‘轻微瑕疵’掩盖纵梁、A柱维修就是欺诈。”
当修复厂里的钣金锤敲平了事故车的褶皱,有些人心里道德的褶皱却再难抚平。而法律的铁锤终将落下,为每个普通人的信任托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