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SU7和YU7在二手市场遇冷,60万元的SU7 Ultra仅行驶7个月,4万元都难买到。这事儿太扎心了,我不禁想:这车到底出了啥问题?小米这次闹出的风浪,和它在新车市场的表现一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还记得去年,朋友说价格是真香,结果差不多都等着交车,谁想到今年一查,价格飙了几百块钱,基本没几个人愿意买了。之前那波对新车的憧憬,也变得有点遥远。你说,虽然小米汽车火了,科技感吹得满天飞,但二手车市场的反应怎么差了这么多?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说实话,没有太多二手市场成功的经验,也就是每次想搞出点新鲜感,忽略了背后的供需关系。
在北京花乡那个二手市场,曾经人挤人的场面,现在只剩下一辆已售的SU7挂着牌子。实际上,完全没卖出去。车商们都看不上它,说白了,一天一个价,像个烫手山芋,谁都不敢接。几天前,我和一个修理工聊,他说,这车卖嘛,价格还在变,反正谁也不愿意腰斩出货,怕赔钱。车商的心思很明白——如果车到手,但价格一跌再跌,再换个价格策略,利润就全没了。
你可能会问:那到底为什么价格会一变再变?我猜测,主要原因之一是供过于求。刚推出的时候,卖得还挺火,真是少量多样,但特别是一手车发放不畅,加上用户犹豫,车一到二手,就像潮水退去,剩下一地泡沫。加上对电子锁的担心,特别是一则因为成都事故,车门打不开,很多车商一听就心凉。这事儿让他们觉得,电子安全系统似乎还没完全成熟,担心惹官司,就干脆停收了。
顺带一提,二手车的价值,不仅仅看品牌。像比亚迪、蔚来那样的新能源品牌,用户还考虑电池容量、续航里程等因素。而小米,虽然科技感炸裂,但是在二手车市场的保值能力,似乎还要打个折。
实际上,每个厂家、每个车型的二手表现,都跟它初期的销量、口碑、供应链密切相关。想想,一辆SU7 Ultra,新车价格60万,行驶7个月就挂网上4万,不是在拼谁能抄底,是市场本身已经告诉你没用啦。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情——车商的存量思维很难跟上变化的节奏。
为什么?因为传统二手市场多靠中年的实用派,他们看重的是保值率、耐用性、小维修成本。而且,他们对于新车的期待值更低,或者说买车更讲究实用。若再加上小米的目标用户偏年轻,注重科技感和生活方式,二者之间天然就有个错位。
我忽然想到,市场的信心不足,这真不仅仅是小米的问题——也可能是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的试错成本。刚开始,很多人觉得创新大于一切,但风险在这里。你以为,涨价会让市场买账?实际上,需求要稳,价格要稳,否则只会欲速则不达。
这个时候,不由得想问:是不是每次做爆款,都得付出市场反噬的代价?毕竟,消费心理也是回事——年轻人买车,除了颜值科技感,还很在意未来保值性。而且,他们也不喜欢被绑着,要换车,要二手交易都很自由。反而,像我认识的一些中年用户,买车更偏向稳定和耐用。
我之前特意查了个资料,估算一下,SU7 Ultra的百公里成本,大概在1.2元左右(这只是个粗略心算),但要保值,还是得看品牌、口碑,和市场环境。对于二手车商来说,任何搅局者一出现,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接着,我又想是不是有点天要下雨,自己找伞的意思?这个市场不是说没有潜力,反而是市场的理念还没跟上。时间推算,若是生产厂家能早一点解决供应链,让车早一点到达消费者手里,或许价位不会那么乱。
忍不住想问:你觉得,接下来,小米汽车还能扛多久?或者说,这个价格波动还能持续多久?这个点,我还没太想透,真是个天大的问题。
(这段先按下不表吧,可能得静静观察一阵子。)
---
这个市场就是个大变数,也许明天它就又火? 还是会继续冷到房价都要崩盘?我还真不知道,但愿未来能看到不一样的场景,没有那么焦虑——或者,人的耐心还能撑多久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