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这件事,堪比恋爱,刚入门就想分手,选到合适的那一刻仿佛修成正果,车和人终归都要挑那一款不容易后悔的,但大部分人其实是闭着眼在凑合罢了。毕竟看配置能看得流鼻血,参数表能晃瞎眼,销售的嘴能把地球吹到冥王星,但你还是在纠结要不要再等等降价。最后往往是群众用钱包投票,帮你回避了买了后“发现原来还能再选别的”的心理创伤。现在好了,8月销量榜出炉,卖得最火的十款增程车已经摆在你面前,比算命先生还靠谱,毕竟算错了也只亏一下,买错车能后悔五年。
什么增程、什么动力,弄得跟考公务员选专业一样复杂。你以为自己懂,结果懂得越多发现自己更容易被忽悠。销售说这是科技革命,广告说这是未来出行,车评人说这是“中国智造”,网友说这是“智商税”,爸妈说这是“会不会容易坏”,你说这是“保值吗?”……问得多了,发现除了你自己,没人希望你买一辆对你好的车。他们各有各的任务,只有销量是真实的,毕竟羊群效应也是一种群众智慧。
别以为每月销量榜就是给厂家宣传用的,其实它更像是马路上的“种草机”,扎扎实实踩到哪家地里,哪家地肥就长得快。你要再问我什么车好,我只能说——你爬销量榜就行,排行前三都不太容易栽坑。就像吃火锅,你不知道哪家锅好吃,看人多的进去总没错,毕竟内卷年代,能卖出去就已证明了抗卷能力。
来,你看榜首,问界M8一个月就卖了21537辆,是什么概念?换算成年糕就是排队三条街。国产自主品牌这两年不是光喊口号,是真拿销量砸脸。你可以嘲笑“问界”名字土,不能嘲笑人家会赚钱,毕竟中国人最相信的就是:“你这么有钱,一定有道理。”
而零跑C10呢,13,384辆,月度黑马,才12万多的起步价,配置还给出“白给”般的诚意,也难怪大家一窝蜂去抢,相比之下,你纠结的那些参数其实根本不是参数,是你对穷的抗拒。性价比才是社会的大哥大。这个品牌主打就是让打工人和小镇青年都能穿上白衬衫,开上“智能网联”。
从理想L6往下数,问界M9、零跑C11、零跑C16、深蓝S07,一排排数字像财报里写的“人民喜爱指标”。高端也有高端的卷法,问界M9卖到4、50万还月销过万,说到底消费升级其实是“钱包升级”,不是车升级。而零跑C11和C16组成“性价比双雄”,一边割小资家庭,一边割刚需夫妻,市场分工精细,堪称雷锋兄弟。
深蓝S07那种配置和颜值,卖给年轻人跟“拍一拍入群”一样简单。他们根本不care动力系统,只care大屏和座椅通风——反正到底跑多少公里,先po个朋友圈。
而理想L7、问界M7这些老将,属于销量榜上的常青树。没什么新花头,胜在祖传口碑和稳定输出。买理想L7的朋友一般不用预算,他们用空间和品牌悄悄把你狠狠一比。你犹豫纠结的时候,人家已经把车装好了全家出发自驾云南了。“贵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更贵的。”这才是理想用户的底层逻辑。
卖到最后还有长安启源A07,11万多起步,把增程车门槛打到地下室,直接阻断了你的“如果我还有钱买更好的车”的幻想。人生有时候就需要这股自暴自弃的劲儿,买得起就别多想,毕竟也不会吸干你五年。
当然你有预算,有8万,也有80万,可以像选菜一样看性价比和品牌。15万以内闭眼冲零跑和长安启源,20-30万随便挑理想L6和深蓝S07,预算足就拔高选问界M9和理想L7。你喜欢哪家哪家就是好车,这赛道反正都是“销量帝”在跑圈。
对于什么动力系统、什么参数,专家们说得天花乱坠,你听懂了又怎么样?增程电池和发动机听着比马哲还复杂,你纠结半天,实体销量数据一句话给你解决——用户投票选出来的车,闭眼买基本不会比你精心规划更坏。毕竟大家的脑壳都是一样硬,踩过的坑谁还愿意再踩一遍?
“闭眼买”是种美德,也是种无奈。你跟风的结果也许平淡无奇,但至少不会被后悔劈头盖脸,所以听听大伙的意见,榜单都是上帝之手,选得越大众,越能减少家庭吵架的概率。别纠结怎么批量参数对比,最多就是你买一个省油的,朋友买一个多个座椅加热的,喝完一顿酒互吹一通,路上一看还是同一款。
有人说消费是激情,买车是理性,实际上,你可以激情半年,理性只用三秒钟。买错了就把它当成韭菜地里最粗的那棵韭菜,安慰自己说:“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只不过是跟着大家失明了一下而已。”
销量排行榜单其实也有黑幕,但比广告还靠谱。广告能逗你笑、让你怒、骗你钱,榜单只骗你自尊。厂家和经销商用它包装自己的“标签”,你用它包装自己的“安心”,有时候我们花钱买的不是车,是一种没错的安全感——作为社会人,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那个“选得最差的人”,毕竟人类的自尊比AT变速箱还贵。
你要是非得追求个性、想走独特路线,可以选那些销量几百、广告铺天盖地的品牌,但基本上买来就能练习怎么和售后吵架,怎么和亲戚解释“这不是电动车”。真正的个性,不是买特殊的车,而是开着普通车幻想自己特殊,这才是大多数人的真相。
别跟我讲什么专家测评、什么参数拉满,最后路上跑的还是榜单里的那几款。专家的理想和你的理想只能是理想,落到钱包里都成了销量。
中国买车就像结婚,买涨不买跌,买热不买冷,买到大家都买的心理就踏实。至于车到底“智能”到什么地步,是否有“自动驾驶”,是不是有“智能座椅按摩”,这些你开车三年都不会用,还不如看看谁家用户多。人确实是群居动物,买东西跟着队伍走,比瞎琢磨强太多。
这个世界越来越荒诞,选车变得越来越像精神消费。大家问得多,懂得少,说得玄乎,买得随大流。你花三个月研究动力系统,不如看看谁卖得多。销量是生活的避险基金,不是技术的竞技场。
买车不用纠结,你的工资已经很替你纠结了,厂家和销量榜更不会让你纠结。人生已经够苦了,买个车还想靠谱?那就闭眼买榜上这十款吧,错了就怪自己,没错就怪群众。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偶尔也带点夜盲症。别太苛责,买错了就等下一个榜单吧。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