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到,开车真成了考验耐心和新技能的运动了。每年都有人抱怨说,冷天开车容易打不着、爆胎、甚至死在路上。这些烦点其实没那么复杂,关键在于提前准备和细心。
前几天和一位修理工聊天,问他:你们这边冬天最头疼的,就是那些电瓶死得快。他笑了:估计两年换一次比较保险,毕竟低温对电瓶伤害大,尤其是冬天最低气温下,性能就相当于折半。我心想,这么说还挺有道理。
电瓶的耐用度不像我买手机那么科学。中产水平的车主,基本两年就要考虑换,三年是极限。之前有个朋友,他的车新车用了近4年都没换,但遇到那年冷得异常,又是夜里出门,结果倒霉车都不愿意发动。多亏那天我帮他暖箱子,一勉强发动上了。事后他心想:还得多关注电瓶,不能等它罢工。
说到这个,忽然想到去年冬天我自己车也出了点事。那次我还想,冬天不开空调,空调霉气都能掉到天花板上。其实空调除湿用得挺频繁的,特别是早上出门时,车内外温差大,起雾很正常。用空调除湿,雾气就没了,比打开窗户吹短时间强得多。
而且我常常调侃自己:冬天开车,胎压比平常还更会跑。低温时胎压下降得快,特别是在北方。每次去加油站,我都顺便用车载胎压计打个气。标注上说,胎压不能低于2.3 bar,否则高速时会感觉车身漂浮。但估算一下,冬天胎压每月可能下降0.1-0.2 bar都很正常。这小数不能忽视,否则轮胎磨损不均,油耗还可能变高。
对了,有件事我特意查了好多次。冬天用的防冻玻璃水,建议用-20℃级别的,尤其是北方地区。之前用过普通玻璃水,结果在零下十几度时,喷嘴都冻住了。那天我和朋友的车,玻璃水喷不出来,他还抱怨:这天真土豪,买了个便宜货。我建议他用防冻玻璃水,看他脸色才点点头。
说到冻着的问题,前端雨刮片也很容易被冻住。当时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很多车主惯用热水冲它,实际上不科学。千万别扯,热水可能会损伤橡胶。正确做法是:先开启暖风或前挡加热,再等待几分钟,雪和冰慢慢融化。或者用刮水片轻轻晃动,不要用蛮力,那样刮片很可能就碎了。
起雾也是个大麻烦。有次我看新闻,有司机反映:起雾用开窗模式,特别费油也不环保。现代车多配有空调除湿功能,开启它,加上前挡除雾模式,5秒内雾气就散了。记得不要一开始就把暖风最大,除湿效果比加大温度管用得多。你试过在雾天开空调除湿,结果车内干爽了,心情都好了点。
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提前预知。我倒觉得,冬天开车,不就是一种准备?不像夏天,只是空调开开就行。冬天要留心:发动机不要长时间空转,油耗会飙升,热车5分钟基本够,并不能像电视剧里那么热得不要不要的。油耗大概在每百公里8-9升,正常车会在这个范围内,但如果你一直在原地热,实际上浪费1-2升还能更快损耗机件。
你会不会也觉得,冬天的驾驶其实是一场细节的比拼?每个小环节都关系到最后能不能平安到家。你呢,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坎坷的冬季行车经历?或者,觉得自己还有哪些窍门没提到?反正我每次准备出门前,都会跟车辆讲讲好话,希望它别在关键时刻罢工。
这季节,最怕动物精神,把麻烦变灾难的感觉太真实。你们有没有试过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曲线?自从学会多点耐心后,开车也轻松许多。
还有个细节:我知道你关注车辆保值,但我一直觉得,切记不要盲目追求节能。低温时百公里油耗会稍微多点,这是正常的。大概在8-9升,但实际观察发现,油耗除了温度,还跟驾驶惯、车况有关系。尤其是冬季用暖风,热量消耗也不低。估算的话,温度每下降,油耗会涨个0.2升左右,差不多是天气越冷,油箱越空的节奏。
真心想问一句——你觉得职业这个标签,是不是让你对车多了份科学?还是说,冬天这事,也让你觉得,还是得多(摸索一下)才安全?我个人一直想试试一种冬季自我检查清单,不知你会不会也感兴趣。
好啦,本篇就先到这里。天气还会更冷,你的车和你,准备好了吗?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