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自达EZ-60增程版卖11.99万起,这价格没吓倒我,反而觉得有点狠。这车9月底才上市,预热半年时间够长,市场期待值跟着涨又跌,让人心里挺复杂的。记得前阵子一个渠道经理跟我说:这种增程车其实挺有戏的,用户接受度正在上来。这话我当时没太信,看来真没看错。
EZ-60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夹缝里求生存,增程200公里左右的纯电续航,综合1200公里,这数据看着还挺靠谱(样本不多,体感)。家用没毛病,长途出行也可以衔接充电。对比同价位的自主品牌,比如AION Y,续航600公里的纯电版本,虽然续航差不多,可马自达的续航管理做得更接地气。马自达在研发上并没有做太激进的技术堆叠,反倒像是家里厨房改装下的燃气灶,功能简单实用,易用性强。毕竟,电池和增程器的配合需要各种软件算计,犹如厨房里的火候要掌握得刚刚好,不然就是烧焦或者没熟透。
马自达的这套4纳米芯片和26.45寸5K一体屏,看着猛,其实背后算是多家供应商互相竞价换来的性价比方案。就像买菜一样,挑个既新鲜又不会太贵的。AI助手配合科大讯飞,你懂这两家合作,是拼个声纹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的门道,但别指望一下子能秒懂各种方言(这是猜测)。至少比我上个月用那台车自带语音好用多了。
说起销量,腾势N8L预售价31.98万起,明显锁定的是更讲究的用户。它的6座设计让我想起朋友家3个孩子开车出行,三排独立且能电动调节座椅是刚需。对比腾势N7,N8L轴距长出近两拳(估算),空间和舒适度提升明显。不过价格方面,N8L和腾势N9差了四五万,细节配置移植不少,究竟买哪个更划算?我跟一个老维修工聊,他说:这种大配置的车,保养费和零件价格很吃人,尤其是电驱部分,别光盯着买菜价,后期损耗你得有准备。看来买大块头车,油钱省了,养车钱可没少。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腾势N8L还带车载无人机这个配置,但说实话,我对车内无人机的实操意义一直有点疑惑。是用来做啥的呢?空气质量监测?拍摄周边景象?(这段先按下不表)这种花哨配置,卖点够吸睛,但用户日常用几次真心难讲。
理想i6这次直接上市,售价24.98万起,简直走了条快刀斩乱麻路线。标配AD Max辅助驾驶芯片和永久免用费,这动作我觉得很聪明,毕竟辅助驾驶的价值感对买家来说越来越重要。街上越来越多华为系车凑热闹,理想这招不算绝对杀招,但至少给了用户一个安心选择。理想i6的纯电续航720公里,10分钟充到80%,我算了下,按现在电价,百公里电费大概20元上下(估算有限),比传统燃油车燃料成本低不少,日常通勤压力小。可惜,i6在辅助驾驶之外的科技体验稍显单薄,和腾势N8L那套多屏交互比起来,差距还是有的。你觉得,这种取舍哪边用户受得了?
理想把价格放低10万,相当于直接给了潜在用户一个减负,这份诚意难得。但我同时也得反思,前面说理想不执着于四驱配置,是不是太乐观了?也许四驱版本对部分客户来说,是刚需而非多余,后续销量分布还得看市场反馈后再说。
新能源供应链对这些车型影响巨大。想像你家开个蛋糕店,订货要提前半年,而原料价格时常在涨跌中晃悠。车企的零部件采购也是如此,尤其芯片和电池,不是随买随来。这就是为啥每次新车发布时,配置升级跟价格波动像是一场拔河。这段其实涉及供应商谈判的重重门道,我没细想过,但猜测厂商的营销节奏其实和供应链物流密切相关。
回到三款SUV,我觉得它们的发布节奏和价格策略反映了一个事实:市场已经不允许慢动作了。消费者变得焦躁,品牌方也得拼命抢占心智。你有没有觉得,最近买车的人越来越看重第一时间买到的冲动?尤其怕错过热门配置或优惠。
说个我在4S店见过的小插曲。一个客户在看理想i6,问销售:车子能开多远?销售脱口而出:700公里左右,差不多一天跑完。客户皱眉:我一天最多跑300,纯电够用,但万一充不到半满咋办?销售笑了,这就是续航焦虑,不是解决的事儿,是我们一直要努力的。这话帮我理解了客户心理,也让我觉得技术进步其实离客户体验还有距离。
倒是腾势那边,我又疑惑了,预算30万+区间,买家有多少能真正发掘出这些高端配置的价值?尤其是AR投影感应尾门和三开门冰箱这种东西,实用还是噱头?确实比我之前看到几年前那种纯电车高冷多了。
想问问你,面对这些混战,你觉得哪款更靠谱?是稳扎稳打的马自达、科技感爆棚的腾势,还是直奔性价比的理想?我自己在写这篇的时候,有点卡壳。新车多了,选择也多了,但要真正落地体验、匹配自己生活节奏的,反倒更少了。或许,买车的最后一步还是感觉对了才行。说到这里,我手里那杯咖啡凉了,又想起些琐事,倒也是没啥直接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