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日产在中国市场大放异彩,年销量轻松突破156万辆,其热销车型逍客、奇骏、天籁俨然成为各自细分市场的标杆。然而短短几年后,这位曾经的日系巨头却陷入了史无前例的低谷。销量乏力,新能源转型迟缓,市场竞争力逐年减弱,日产的中国之路仿佛已到悬崖边缘。一款久违的新车能否扭转局势?楼兰,这款当年高歌猛进却后继乏力的中型SUV重新归来,日产押宝它能打个漂亮的翻身仗。但它真的能挽救日产的颓势吗?
日产目前的处境,用“焦头烂额”来形容一点不为过。2024年销量已经跌破70万辆,如果和巅峰时期156万辆相比,近乎腰斩的成绩令人咋舌。而且随着汽车行业掀起新能源革命的东风,日产却意外继续倔强选择了传统燃油车市场。显然,慢一步就晚了一拍,再晚一步,可能连机会都将失去。日产或许还有最后一搏的希望,那就是寄希望于重新推出楼兰这款经典车型,能在市场中夺回一席之地。楼兰昔日的挫败表现,能否洗刷掉消费者心中的疑虑?这款车的翻红理由又是什么?
从击败奥迪Q5的希望之车,到销声匿迹的遗憾,楼兰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市场命运。2011年首次进入中国市场时,楼兰带着高贵的价格标签登场,以48.88万元的定价直指豪华SUV市场,一度被冠以“日系豪华”的名号。但随后,消费者却逐渐发现,尽管理念上楼兰想做高端,但其在品牌溢价能力和营销策略上却差了火候,再加上日系车在豪华市场的形象认知度有限,销量开始急转直下。日产采取降价措施后,楼兰虽调整至23.88万元起,但却难以重回赛道,最终黯然退出市场。
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上的嘲笑与关注度的下降。但楼兰再度进入市场后,似乎有了另一番模样。从外观到配置,再到动力系统,全新楼兰展示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前脸采用时下流行的分体式大灯设计,车身线条更加流畅动感,悬浮式车顶设计以及20寸大轮毂,让人眼前一亮。内饰上,科技感和简约风格结合得恰到好处,双大屏、触控空调面板,加上类似新能源车设计的按键式换挡,显然日产拼命想向现代审美接轨,并进一步提升楼兰的档次感。
可这一切够了吗?消费者会为楼兰重新买单吗?曾经不温不火的印象能否被彻底清除?这些疑问,成为日产不得不过的一道坎。
从表面楼兰的新设计和性能提升确实挺诱人,但事实上背后仍存在诸多隐忧。首先是在消费者心中,楼兰早已形成了固有的认知。问问周围的朋友,当提起楼兰时,很多人还停留在“叫好不叫座”的段子里。即便新车的设计和性能有明显提升,但如何打破这一固有印象仍是一个现实问题。其次是价格竞争力,虽然楼兰降价后与竞争对手汉兰达、锐界等差距缩小,但消费者是否愿意选择一个曾经市场表现欠佳的品牌还未可知。无论是汉兰达的超高保值率,还是冠道长期的市场验证,都更容易赢得人心。
楼兰的价格区间和性价比也面临尴尬局面。海外售价约合人民币30万元,而进入中国市场后预计起售价在20万到23万元之间。这个价位范围虽然算是中规中矩,但要击败一直霸占该细分市场的“老大哥们”,它能否拿出真正触动用户的性价比卖点?要不,消费者干脆就朝着更有口碑的品牌投去怀抱了。看脸,拼颜值,争市场,楼兰正在试图强行逆袭,可不同背景、不同消费心理的消费者能否买账?这个问题看似接近解决,其实却悬而未决。
就在你以为日产的出售故事可能再难有崭新的篇章时,楼兰的动力系统终于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老款楼兰一度备受诟病的CVT变速箱黯然下岗,取而代之的是2.0T VC-Turbo涡轮增压发动机加上9速自动变速箱的组合。简单点说,这就是智能化水平更高、动力响应更迅速的新一代动力总成。更厉害的是,高配车型还标配四驱系统,传统日系的稳健性得以延续,这也弥补了老楼兰动力弱、行车氛围单一的问题。楼兰似乎终于开始摆脱印象桎梏,朝着现代化、高端化的方向迈进。
更为耐人寻味的是,还有个细节——日产标志性的“零重力座椅”得以保留。这一配置尽管老款车型已有,但如今的楼兰将其标准化,并进一步改善了驾乘舒适性。从这点日产深知它除了依靠强劲的动力,也必须要回归自身擅长的“舒适属性”,以在竞争激烈的中型SUV市场中形成独特卖点。
不过矛盾随之激化。楼兰带着一副新瓶装旧酒的姿态重新归来,但日系车在中国的整体处境复杂。日本品牌的技术可靠性和工艺口碑毋庸置疑,但在中高端市场,它始终面临来自德国车的强势竞争。楼兰的市场表现,很可能要面对消费者基于品牌、保值率、市场接受度等多个层面综合权衡的最终考量——日产的这次豪赌未必换得如意的未来。
尽管楼兰看似完成了一次华丽升级,但它的未来却又多了几分新忧。中型SUV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不仅有汉兰达这样的传统大哥,还有越来越多国产品牌的搅局者。像理想、比亚迪、长城旗下的新车型,都将楼兰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压缩。另一方面是消费者的心态变化。中国消费者对日系车安全技术的信任度仍然较高,但当新能源车快速崛起后,日产的传统燃油版车型是否能追上需求变化还得画个问号。
其次是日产本身的品牌影响力。如今的日产虽然在低端及家用车市场仍有一定基础,但其品牌形象相比主流竞争对手还是有短板。消费者愿意为汉兰达买单,是因为相信丰田的“稳定性”,而许多人选择冠道,则是对本田技术的一种认可。楼兰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强势突围,还需要多方面的深入探索。
日产这波强势回归,让不少人对全新楼兰充满期待。确实,它通过设计、科技和动力上的大刀阔斧,首次展现了自我革新的决心。但话又说回来,这次的楼兰只是试图补救多年积累的问题还是能挺身而出带领日产走出危机?看起来是挑战在即的格局,但其实日产在燃油车市场面临的拐点难题远比想象重。都说日产是真正“东山再起”,但蓝图画得再好,消费者不买账,到底又能如何?或许还需品牌定位、市场营销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让楼兰成功绕过劫难。
全新楼兰回归已近,但它真的能挑战汉兰达和国产SUV的联手夹击吗?或者,它能颠覆消费者的认知从“叫好不叫座”变成真正的市场宠儿?读者们你们怎么看?难道多一台“叫座的好车”,还是“换汤不换药”的旧戏重演?评论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