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二手的大众朗逸都不好卖了,只能拿来报废了!这事情是真发生在我身边的。去年我朋友的车,2012年6月上牌的老款朗逸,1.6自动。里程刚13万,基本也算良心车,刮蹭倒是有点,小事故都没。问了几家二手车市场的报价,结果令人失望——竟然连1万块都挣不到!我当时心里一紧,怎么会这么惨?好歹还是十年前的车,按照我了解的行情,这个年代的车即使车况不错,市场确实冷得厉害。
他更气愤:说,车子都挂出去了,面临的局势比想象的还差,还赶不上这波补贴的热潮。其实我当时就琢磨到,像他这样的老车,尤其是十年以上的,市场上基本已经没有二手价值了。你想嘛,年头一超过10年,基本就算废材了,特别是没有大事故、还算原装的车,剩下的就是废铜烂铁的份。
我说:这也正常,小公司都笑话你徘徊在贬值边缘。告诉他,当前新车很便宜,有时候十几万就能买辆新车,像朗逸这样的主流车,优惠还能到点。对比下来,二手车的价格简直就是跳水。你想啊,现在这场景就是,新车开销几万块,车主贬值得快,二手车价格再低也难以吸引买家。这阵势,真是货比三家——新车不错,二手车价格低,市场一片萧条。
他问我:那你觉得,真的废车市场就这样彻底死了吗?我倒没想好,只觉得,市场的供需关系变了。现在二手车转手,从卖方角度看,基本是倒贴钱。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似乎二手车商转个售价,利润就变得很有限。他们要么转嫁给平台,要么低价出货。态度要比去年强硬多。你说,二手车商真的是拯救者还是倒霉蛋?这不禁让我歪着脑袋想:是不是这几年,二手市场的价值早就走偏了?
糟糕,我那辆2015年的宝来,公里数刚12万,油耗却飙升到每公里0.4元。真是瑟瑟发抖,一想到,心里就发堵。你说,花个十几年,总算用出一点价值,结果油耗赶上中型SUV,还不如买个节能车省心。其实我平时也没那么抠门,只是觉得,这车用几年,花的钱都快赶上换新了。
这让我跳转到另一个角度:我们在用车上,怎么比美帝还浪费?我记得有朋友曾说:美国人开车,全周期花费其实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多?我一直在琢磨,按理说我们国内的比美国高吧,但真实花的钱是不是比他们多?没细想过,只是主观觉得:国内保险、养车成本,反而堆成一座山。
说起补贴,我心头一震。你知道,去年国家给了二手车报废补贴,足有两万块左右,确实刺激了车市。对比以往,报废补贴就像给死去的车发奖金,也算一种自我救赎。这不禁让我产生一个问题:这波补贴真的是救市神药还是短期泡沫?毕竟,补贴一结束,二手市场会不会还原?我在想,像我朋友车这样,一直在痛苦掂量中等待,是否就是市场的真实写照?
说到这里,又得提到,二手车的价值其实很难用钱买到。像我同事,13年宝来,跑了10万公里,状态还算壮如牛。他说:车就是纯粹的消耗品,花钱的工具。你会发现,实际上,一辆车的保值率其实很低,十年前的汽车可能只值不到五千块,相比起当初的购入价,已然是大打折扣。依我估算,百公里维护成本大概也得50块左右,还不算油钱。
你知道,最让我觉得难过的是,很多车主会说:我就这么用着呗,谁还在意价。但其实心底都清楚,车越老,越贬值快。你想嘛,一辆朗逸,刚出厂的价格可能十几万,现在还剩多少钱?比我想象中还要低。是不是每次看着车越变越旧,都觉得浪费的极大,这心里总堵得慌。
(这段先按下不表)临场又冒出个疑问:二手车市场这么萎缩,是不是因为消费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还是说、整个产业链上的利润早就被瓜分得差不多了?想想那些修理工说,车越用越难修,零件不再方便采买,一旦出问题,就像被卡在门口。不像以前,随便找个修车厂就能搞定。
回头:大众朗逸的市场变得这么无趣,是不是因为它算是大规模量产的产物?是否意味着,连带的那些供应链、生产线,也逐渐失去竞争力?我曾经跟供应链的小伙伴聊过,他们说:供应链其实就像生活中的快餐店,你想吃快,且便宜,反而越久越变味。车子出货的成本,从材料到制造,像极了快餐——追求效率,但难以保证长久耐用。
讲真,车一旦老了,总感觉人间烟火味少了。像我昨天翻了下朋友的载至小猫的相册,小猫用爪子拨动车门钥匙,那瞬间我又觉得,车,好像成了情感寄托。而且,换句话说,有没有一种可能?一辆车除了它的价值外,还藏着我们的回忆和故事?只随着市场逝去,这些故事也越来越被遗忘在角落。
问题依旧:要不要为了补贴把车淘汰掉?还是说,继续留着,用着——用得物尽其用,就算它价值在逐步缩水。我自己心里有个问号:是不是我们都太在乎价值这个词了?其实一辆车用的越久,似乎越有趣。或者,难不成还有别的价值没有被我们察觉?
你觉得,下一次看到一辆老旧的朗逸会不会心里突然就泛起一股莫名的怀念——那曾经的青春与奔波?或者,还是会觉得:干脆算了,直接废了算了。
市场变了,车也变了。信息会不会变成货币之外的另一种价值呢?没准以后,随便一辆废车,也能变成纪念品。反正,现在的二手车市场已经大不如前了,你觉得,会不会又有新的花样出现?还是,真就该死了这条心?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