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价再被“腰斩”!固态电池和L3级智驾上车,买车还该再等等吗?
一直以来,蔚来、小鹏、比亚迪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嘴上说着“不打价格战”,但市场却真实上演着“真香”现场。不少老车主看到如今的新车价格,简直是一种大型“春节晚会节目化回忆”,甚至有人调侃自己“晚买一天血赔两套房”。曾经让无数人仰望的蔚来ES8,去年价签还停留在57万元,如今配合“租电”“换电”与各种政策补贴后,不到30万元真能把TA开回家。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信号:新能源汽车,不止在拼技术,更在拼价格底线。但这还没完,最近关于固态电池新进展和首批L3级自动驾驶车型公布的事件,再次将车市推向新一次的悬念:第二波大降价,会不会真的来?
每当各家车企在发布会上声称“我们绝不为了销量降价”的时候,市场却用实际成交价狠狠打了这些豪言的脸。据业内数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价格较年初大幅回落,部分热门车型降价幅度甚至超过45%。蔚来ES8那悬在高端上的价格壁垒一夜之间消失,首付款甚至不到10万元就能让普通家庭轻松迈入县城顶流圈层。这些现象背后,离不开销量与产能的双重压力。2024年第一季度,国内新能源乘用车上险数约99万辆,我们能看到市场更迭加速带来价格的极限拉锯。
固态电池已经成为最近车圈讨论的顶流话题。网络上铺天盖地地报道:“某国产企业攻克固态电池难题”“量产固态电池即将上市”。但行业真正从业者都心知肚明:说得天花乱坠,实际上今年你看到的不过是“试装车”。也就是说,这些车只是把固态电池实验性地装上去做测试,并不是真正的大规模量产。原因很简单,固态电池不仅原料贵,而且工艺复杂,想要广泛应用还得过几个坎。要知道,目前市场最主流的快充桩是60到120千瓦风冷直流桩。假设你真的想实现“6分钟补能1000公里”这个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目标,起码十个充电枪同时给你补电,都未必玩得起来。再说技术转化关:大量产无非是拼料拼工艺,但能稳定供应、保证电池性能不衰减还得看时间检验。业内推断,真要让固态电池批量落地到普通消费者手上,至少还得等个两三年,乐观估算也得2027年左右。所以,目前坊间传播的“固态电池逐步成为中高端标配”,实际上只能算是为车市造势罢了。
至于L3级自动驾驶的新鲜名单,相信许多喜爱技术的朋友已经摩拳擦掌。这一次公布在工信部文件上的名单包括问界M8、M9与新款M7,智界R7、S7 Ultra版,以及北汽享界S9,长安阿维塔系列(11、12、07、06),深蓝S09 Ultra等,再加上岚图、比亚迪仰望等旗舰款。老实说,这些车型配置、智能硬件、算法都逼近自动驾驶的天花板,但距离你“闭眼出行”还是有一段距离。L3级别的“有条件自动驾驶”,说白了就是能辅助你在一部分场景下解放双手,可一旦遇到复杂路口、恶劣天气还是得你自己上场。如果只是体验一下科技新鲜感,不妨关注这些产品。可如果更看中性价比和长期使用,建议持币观望,不要只为一项功能就提前进场。
细细盘算下来,新能源汽车当前价格其实已经到了“切肉贴骨”的阶段。以比亚迪这个“利润担当”为例,2024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其汽车业务毛利率达到22.31%,但背后研发投入就像“无底洞”。光是固态电池和智驾系统,每年研发投入高达百亿元。相比之下,蔚来、小鹏等新势力,毛利率仅剩下8%到10%。这意味着,这些企业根本没有再降价的空间,否则就是“赔本赚吆喝”。去年车企为清库存搞出“贴钱卖车”潮,今年监管直接亮出红线,反对低于成本卖车的恶性竞争。工信部文件明确提出“价格战不可持续”,各家车企都向“科技壁垒”倾斜研发资源,是为了撑住利润线,也是为了防范未来不确定性。此消彼长,今年的降价潮已基本到顶,想再捡漏几乎没戏。
价格触底现象也被数据不断印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昨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新能源汽车市场均价自2023年以来跌幅持续放缓,部分热销车型价格趋于稳定。今年5月,新能源汽车平均成交价为19.7万元,环比只跌了4%,同比接近零增长。过去一年,新能源汽车售价最好走的大部分百分点都已释放,接下来只能靠技术升级、智能服务去拉开差距。图表显示,目前主流纯电动车型价格分布如下——10至15万元区间集中最多,20至25万元逐渐成为“智能化体验”主战场,30万元以上则专属高端体验(如换电、豪华智舱与L3自动驾驶等功能)。
购车需求也在悄然变化。不少业内人士提出,“非刚需不换车”。过去两年,很多消费者仓皇上车,只为抢购补贴、体验新能源科技,但今年更多人开始理性观望。毕竟在一二线城市,成熟的公共交通体系已经覆盖大部分需求,日常通勤靠地铁、公交甚至共享单车就够。新能源上车的最大驱动力,除了个人出行便利,更有“体验升级”这个心理砝码。而“只为尝鲜”去追高价位的L3自动驾驶,无疑是锦上添花,却不是生活必需。再说定价,自动驾驶硬件成本高,前期数据积累还不是太稳妥,未来几年降价空间有限。所以建议普通家庭用户,无需急于求成,等到固态电池和L3智驾真正普及后,性价比自然会再有提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市场与政策的“三方博弈”。一方面,车企拼杀到红海,谁也不愿率先退出价格战。另一方面,行业主管部门已强力干预,防止市场“卷死”,保障上下游供应链健康发展。再加上技术进步与市场容量的逐步扩展,新能源品牌之间的竞争更考验智能化、用户服务与长期信赖。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大多数人早已从“追新追尖”回归现实需求,买车不再只看新技术,更多看使用成本、售后服务与长远体验。而一线车企也逐渐转换打法,主打“科技护城河”,用智能座舱、车联网连接等服务打造新的吸引力。
不少细节很能说明问题。比如说在北京、深圳这样的“新能源一线城市”,公共充电桩数量高速增长。据北京市交通委最新发布数据,截至2024年6月,市区合规充电桩数量突破9万个,单座快充桩最大功率达350千瓦,年服务新能源车辆600万次。深圳更是全国充电桩密度第一,充电运营公司已达百余家。不管是家庭用车还是企业用车,补能难题基本解决。但在低线城市、偏远地区,充电桩铺设速度远不及新车销量增长,这也是未来新能源汽车普及需要补上的一环。
自从“查找充电桩”成为日常出行热点,用户对新能源车需求开始南辕北辙。2023年全年,国内新能源车主投诉中,关于“续航虚标”占比高达27%,而“充电不便”也有14%的高频出现。正因为新技术普及需要时间,很多早期车主才形成了理性消费观念——不论是固态电池还是自动驾驶,只要技术没有到位,用户体验也难以达到预期。随着市场逐渐成熟,消费者更倾向于看重购车全过程的“舒适度”,不再为单一参数买单。
回顾最近两年的车圈大战,价格与技术始终是互为前后脚。第一波降价潮发生在智能纯电车型全面冲击传统燃油阵地,那时候谁敢快充、敢续航,谁就成为市场新宠。而今,固态电池与L3智驾成为最新“技术金字招牌”,价格战如同“典型中国式博弈”,几乎全民参与,厂商、消费者、政策一手牵动市场走势。真正决定最终价格的因素,还是要看供需关系与技术革新速度。图示近期固态电池新进展,多个品牌已完成样车测试,但距离量产还有不小的跳跃。纵观2024年国内固态电池装车数,仅几百台,尚未对市场形成规模影响。
最后,如果你是追新一族,看重车内黑科技与智能驾驶体验,不妨关注几家一线品牌的最新车型发布。如果你的需求更偏向“家用理财”,现在市场基本盘已定,继续等价无望。建议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城市配套和用车习惯,再做抉择。毕竟,车市风云万变,智能化大潮只是开始,理性选择更能让生活“甜而不腻”。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