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新能源圈被一条重磅消息刷屏:广汽集团在广州南沙建成国内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产线,目前已进入小批量测试生产阶段。作为深耕汽车圈十年的博主,我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 困扰新能源汽车多年的续航焦虑和安全隐患,可能真要被彻底解决了。更关键的是,这条产线的落地,正在悄悄重构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很多车友可能听过这个概念,但未必清楚它的核心突破。简单说,全固态电池把传统锂电池里的液态电解液,换成了完全不含液体的固态电解质。别小看这一 “换”,带来的是颠覆性提升:
续航直接翻倍,冬天再也不慌。广汽这条产线用了自主研发的干法工艺,把电池面容量从传统湿法的不足 5 毫安时 / 平方厘米,直接拉到 7.7 毫安时 / 平方厘米。最终结果是能量密度比现有电池高出近一倍,原来续航 500 公里的车型,换电池后轻松突破 1000 公里。更惊喜的是低温性能,测试显示冬天开空调续航衰减率能控制在 15% 以内,北方车友再也不用为续航 “腰斩” 发愁。
安全性能碾压,彻底告别自燃。传统液态电解液耐热极限只有 100 多摄氏度,碰撞挤压很容易引发热失控。而广汽的固态电解质耐热性能达到三四百摄氏度以上,就算电池被穿刺,也不会像 “装了汽油的玻璃瓶” 那样易燃易爆,更像一块稳定的石墨。这两年频发的电车自燃新闻,未来可能会成为历史。
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最先改变的就是咱们普通车主的购车决策:
续航焦虑成 “过去式”。1000 公里的续航是什么概念?北京到上海单程不用充电,日常通勤半个月充一次电完全够用。更重要的是,这会让新能源车彻底摆脱 “城市代步工具” 的标签,长途自驾和燃油车一样方便。
安全不再是 “选择题”。对有孩子的家庭来说,电车的安全顾虑一直是购车的最大障碍。全固态电池从材料层面解决了热失控问题,未来选电车,终于不用在 “续航” 和 “安全” 之间妥协。
价格下沉值得期待。现在全固态电池成本还很高,大概 2-3 元 / Wh,是液态电池的 5 倍左右。但参考锂电池的降价规律,随着 2027 年 GWh 级产线集中建设,成本会快速下降。就像当年的大屏车机从高端配置变成标配,3-5 年后,15 万级车型也有望用上全固态电池。
广汽打响第一枪后,车企们早已拉开架势。从行业布局看,一场激烈的技术战已经打响:
头部车企集体冲刺装车节点。奇瑞联合国轩高科展出的 “犀牛 S” 电池,能量密度高达 600Wh/kg,续航能到 1300 公里,计划 2027 年装车验证;上汽通过收购清陶动力股份,敲定 2027 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落地;比亚迪也已下线 60Ah 全固态电池,目标 2027 年示范装车。2027 年大概率会成为全固态电池装车的 “元年”,届时市面上会出现一批续航破千的车型。
技术路线分化成关键变量。目前行业形成了多条技术路线:广汽走氧化物路线,稳定性强、量产难度低;丰田押注硫化物路线,理论性能好但量产受阻;欣旺达的聚合物路线更兼容现有产线,供应链重构只要 1-2 年。谁能笑到最后,不仅看技术实力,更看量产转化速度。
高端市场先 “卷” 起来。从目前规划看,全固态电池会先搭载在 30 万以上的高端车型上,比如广汽的昊铂系列。这会让高端新能源车的竞争从 “智能座舱”“自动驾驶” 延伸到 “核心能源”,没有全固态电池技术的品牌,可能会被踢出高端局。
一条全固态电池产线,牵动的是从上游材料到下游设备的整个产业链:
。全固态电池的生产工艺和液态电池完全不同:前段需要干法电极设备,中段叠片工艺取代卷绕,等静压设备成关键,后段高压化成柜需求激增。单 GWh 产线投资达到 2.5-3 亿元,是液态电池的两倍,未来十年设备市场规模会超百亿元。
材料领域诞生新巨头。固态电解质成为核心耗材,未来需求会超百万吨;电极材料需要高面容量版本,超薄铜箔等原材料也迎来量价齐升的机会。那些提前布局固态电池材料的企业,可能会复制当年宁德时代的成长路径。
储能行业先 “尝鲜”。由于成本较高,全固态电池会先在储能领域释放产能。比如电网调峰、工商业储能,对成本敏感度较低但对安全性要求高,这会成为技术迭代的 “试验场”,反过来推动汽车用电池的成熟。
在全固态电池这场全球竞赛中,中国这次终于走在了前面:
量产进度反超日本。曾宣称 “掌握核心技术” 的丰田,量产时间表从 2020 年推迟到 2028 年,比广汽晚了整整一年。根本原因是丰田押注的硫化物路线产业链不成熟,而中国采用 “多条路线并行” 策略,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齐头并进,供应链早已实现国产化。
专利优势明显。2024 年下半年,中国申请的全固态电池专利数量是日本的三倍。从材料研发到工艺创新,我们已经构建起完整的技术壁垒,这会让中国在下一代动力电池竞争中占据主动。
不过作为资深博主,必须提醒大家:全固态电池的普及不会一蹴而就。目前行业还面临两大瓶颈:一是成本太高,短期内性价比不如液态电池;二是产能有限,2030 年后全固态电池产能才能达到数十 GWh 级别,短期内还满足不了千万级的新车需求。
但无论如何,国内首条全固态电池产线的建成,都是新能源行业的 “里程碑事件”。它标志着我们从 “跟跑” 液态电池,到 “领跑” 固态电池的转折。
最后想问问大家:如果续航 1000 公里、绝对安全的电车和燃油车同价,你会果断换电车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