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最新一轮申报名单甩出四款200+km插混后驱动舆论加速,秦PLUS和秦L用同一块25点2度电池大幅提升续航
哎,说白了,这次比亚迪真是下足了功夫。刚看到消息时,感觉像是又搞了个续航大跃进,特别是秦PLUS和秦L都用了一块同样的电池——25.2度的,能跑出200公里以上的纯电续航。可能有人会嘀咕:就那点电?不还和前几代一样,续航差不多。但细想,这其实是个量变转质变的故事。
我随手翻了下我这几个月的出行报告,国内单程通勤平均在20公里左右。你问我怎么知道?简单问了同事、朋友圈的老司机们。更官方点的,《大城市交通年度蓝皮书》也给出类似数据。这意味着,假如你每天上下班,200公里的纯电续航直接可以让你一周不掏油枪。节假日出去高速,发动机再动个几次也不算啥。以前觉得插混,就是油改电的过渡,现在越说越觉得,这过渡已经变成主战。
这一轮的技术提升,除了电池容量的增加,还得感谢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那套高密度设计。对比同价位的车型,像AITO、理想的城市NOA,都在用多款刀片电池,拼的是高能量密度——这是给续航打补丁。比亚迪的策略就是把这技术给推上去,用续航焦虑解除协议作为卖点。
但我得打个补丁:这电池贵不贵?业内貌似的共识是一度电大概700块,25度一拆就得快1.75万。再加上发动机、电驱、智能辅助硬件,最后卖价估计要突破目前秦PLUS冠军版的9.98万起。官方当然没说要涨价,销售qq群里倒挺理直气壮地说:肯定会加两万。这操作,不知道潜在用户拿不拿得出计算器。毕竟,谁都知道,现在的车价涨得快,尤其是这趟续航冲刺。
我还记得之前有个修理工跟我吐槽:现在的车,越换越贵,修一台车能比三年前贵三成。这个话题回头再扯。现在的新能源车,啥技术都堆高端,成本一堆堆压上去。你想想,如果电池、硬件都升级,但车价也水涨船高,你会不会觉得价值是不是合理?我挺怀疑。毕竟,虽然技术在变,但对普通人来说,花大价钱能不能实实在在用得上,还得看时间检验。
站在比亚迪的角度看,挑衅的对手都不是吃素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放话要抢市场份额,AITO、理想那边拿出新一批续航神器。就像全家人都在食品市场买菜一样,大家都在拼密度和续航能量。用一句网友的话说:等着看下一轮谁涨得快、谁续航更强。而且,除了技术,政策这个黑天鹅也出来搅局。2024年新能源补贴要退出,双积分考核要加码,企业必须用大容量插混来刷积分,不给钱的政策硬逼着他们用硬货。
这就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当插混都能跑出200公里,纯电真的还代表环境友好标志吗?是不是,未来把油箱卖成备用电源的车,也许会成为普通家庭的真主力?我还没细想过,但觉得有点意思。你猜呢?或者,这样的备用电源是不是能在停电、应急时变身救命电站?这个点,值得深入聊聊。
而且,要说这续航提升真是个技术硬核战役,背后还藏着太多供应链的博弈。你知道吗?这些电池其实就像苹果手机的芯片一样,从原料到制造,一环环环环相扣。供应链的稳定,就像厨房煮菜,油盐酱醋都得准备好,否则炒出来的菜,怎么能好吃。这次比亚迪用的麒麟电池,不仅自己能掌控技术,还要跟宁德时代拼手速拼价格。这个角力,咱们普通消费者也能感受到——成本的天平不断摇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实际上,电池多跑两公里的成本,换算成百公里电费,可能就多出一块钱。日积月累,这点钱还真不少。所以,从某种角度看,续航越长,运营成本其实也在变高。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很多车主抱怨:充电不方便,续航长反而麻烦。这个问题其实挺微妙。
你们觉着——
这些一路追续航的车企,到底会不会忽略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比如说,城市内上下班方便,电池用起来顺手就好,非要拼个公里数冠军。又或者,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油箱大战续航的奇怪局面?用一辆车,既是出行工具,也是家里的备用电源。嘿,这种想象是不是有点天马行空,但也挺现实的——毕竟技术在发展,用户需求也在变。
总之吧,技术在前,政策在后,市场在轮转。插混的200+公里目标表面上看像个数字游戏,但背后牵扯的,是一场关于成本、技术、生态甚至未来生活样式的深谋远虑。
留言区里,等你们留言。你怎么看:是不是未来的家庭车,都得多装点备用电池才能算真正的环保?还是——真要用纯电?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