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学物理老师,三台破风扇,扒光了整个汽车行业的空气动力

讲真,最近车圈最魔幻的事情,不是谁又降价自爆了,也不是谁的电池又在停车场里修仙渡劫了。

而是一个中学物理老师,用几个破风扇和几根彩色丝带,把所有车企天天挂在嘴边的那个高大上的“空气动力学”,给扒了个底裤都不剩。

就问你怕不怕?

这事儿的起因,源于一个所有老司机都心领神会,但又说不明白的“玄学”体验。你在高速上开着你的小车唱着歌,旁边一辆擎天柱级别的大卡车“轰”地一下超过去,你会感觉自己的车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薅了一下,不受控制地往大车那边晃。这感觉,非常酸爽,堪比鬼压床。但换个场景,你在国道上,对面来了一辆大车,会车的一瞬间,你感觉到的又是一股强劲的推力,好像有人在你车侧面踹了一脚,要把你往沟里送。

一个吸,一个推。

一个么么哒,一个大嘴巴子。

这到底是为什么?

按照传统剧本,这时候就该有“懂哥”出来科普了,张嘴就是“伯努利原理”。说两车中间空气流速快,压强小,外面压强大,所以就把车往里吸。这套解释,逻辑自洽,听起来跟真的一样,也是各大教材和科普视频里的典中典。这些营销压缩毛巾,平时吹起牛逼来一个个都像加了水一样膨胀,什么风阻系数0.2,什么气动套件,什么风洞吹了九九八十一天,听得你以为他们造的不是车,是随时能起飞的星际飞船。

但问题来了,如果伯利老先生的棺材板真能压住所有情况,那迎面会车是几个意思?按理说,两辆车对撞着过来,中间的空气岂不是被压缩得更快,流速堪比闪电战,那压强应该更小,两辆车应该更“相亲相爱”地撞到一起才对啊?怎么反而互相嫌弃,一把推开了?

这简直就是胡扯!

这个问题,就成了空气动力学里的“哥德巴赫猜想”,车企们集体选择了沉默。为啥?因为解释不通啊。他们总不能告诉你,他们花几百上千万建的风洞,吹出来的那些数据,在很多时候,根本解释不了一辆五菱宏光旁边的气流到底是怎么跳街舞的。这不就等于承认自己一直在不务正业,整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儿吗?

所以,他们选择继续给你讲风洞的故事,讲他们如何在F1赛道上得到灵感,讲他们的设计师为了0.01的风阻系数熬白了多少根头发。这是一场盛大的表演,一场关于“科学”的宗教仪式,而我们,都是台下被忽悠的信徒。我们买的不是车,是他们用PPT和概念图描绘出来的“信仰”。

直到这位物理老师,带着他的“气压差演示器”走上了舞台。

一个中学物理老师,三台破风扇,扒光了整个汽车行业的空气动力-有驾

他没有上亿的风洞,没有超算集群,他只有三台鼓风机,几个可以滚的圆柱体,和一堆五颜六色的丝带。他就这么一个极其简陋、看起来像小学生手工课作业的玩意儿,直接把整个汽车行业的底裤给掀了。

他把两台鼓风机并排,模拟同向超车。开关一开,两个圆柱体中间的丝带瞬间开始群魔乱舞,飘得比外侧的快多了,这证明中间流速确实快,压强小。然后,Duang,两个圆柱体在众目睽睽之下,真的就滚到一起亲上了。这就是“吸力”的真相。眼见为实,伯努利老师傅这次脸上有光。

一个中学物理老师,三台破风扇,扒光了整个汽车行业的空气动力-有驾

然后,高潮来了。老师把一台鼓风机放到对面,模拟迎面会车。当两股风对吹的时候,奇迹发生了。中间区域的丝带,不但没有疯狂摇摆,反而因为气流对冲,变得懒洋洋的,甚至有点乱。这说明啥?说明中间的气流被干懵了,速度下来了,形成了一个高压区!在这个高压区的作用下,两个圆柱体“嗖”的一下,被向两边推开,老死不相往来。

一个吸,一个推。一个同向,一个反向。

真相就这么简单,这么粗暴,这么不讲道理。

这一刻,我觉得所有车企的空气动力学工程师,都应该集体哭晕在厕所。他们用复杂的公式和模型构建的巴别塔,被一个中学老师用最原始的砖块给敲碎了。这已经不是降维打击了,这是创世纪级别的打击,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

我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的中年人,看到这个演示的时候,真的有一种悟了的感觉。我们这个时代的汽车工业,是不是有点走火入魔了?大家都在卷智能座舱,卷自动驾驶,卷谁家的冰箱彩电更牛逼。但最基本的、关乎驾驶者最直接体感的物理现象,却被集体性地选择性遗忘和曲解。

说起来,我楼下那个天天占我车位的大爷,开老头乐的技术就很高超。

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根本不在马斯克的代码里,而在山东大哥的老头乐里。你用最牛的激光雷达,最强的算力芯片,去模拟一个老大爷开着老头乐在菜市场门口的鬼魅走位试试?你信不信你的AI当场就得宕机,然后CPU过热直接升天?因为老大爷的行为逻辑,不属于牛顿力学,它属于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的叠加态。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那套基于规则和学习的算法,在“不讲理”的现实面前,脆弱得像张纸。

一个中学物理老师,三台破风扇,扒光了整个汽车行业的空气动力-有驾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有点跑题了,但又觉得这个例子实在太精髓了,忍不住。

这位老师的演示,和老头乐的困境,本质上是一回事。它们都在用最朴素的现实,去拷问那些高高在上的“技术神话”。当然,我不是说风洞没用,不是说工程师的努力是白费。但当整个行业都沉浸在宏大叙事里,开始脱离用户的真实体感和现实的复杂路况时,就有人需要站出来,用最简单的方式,把大家拉回地面。

这位老师的伟大,不在于他“发明”了什么新物理,而在于他用一种近乎“发疯”的、掀桌子的方式,把皇帝的新衣给扯了下来。他让我们看到,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到的“玄学”,其实背后都有着极其简单的“科学”。而那些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并以此为卖点来收割我们的品牌,才是真正的“神棍”。

所以,这个小小的教具,它最大的贡献不是纠正了一个物理学上的错误认知。

它的最大贡献是,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工具,去嘲讽那些不干正事、只会整活儿的车企。

这才是真正的摇滚精神。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