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车的上市,不只是模型上的变化。尤其是去年年底那批新车,似乎都在告诉我,行业的天平正悄悄开始摇晃。拿到实车后,我还特意按了按车门,感受那厚重感,心想:这真的是小米做出来的吗?用料、做工……感觉比我预期要扎实多了。
我记得跟销售聊过,他说:现在不卖爆款都难。翻译一下,就是订单多得都抢不过来。8月份销量爆破到2.3万台,每天都得算好数,差不多700来辆,从早到晚没个间断。你问我,这数字到底意味着啥?我估算,按平均一台车成本至少4万元(这段先按下不表),仅销售利润就超过1千万左右每天。这种盈利速度,是大多传统车企一年才能达到的。
我也在想,别的品牌,比如比亚迪汉和特斯拉Model 3,销量都在18000-19000区间,SU7一超,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我自己试过,驾驶感受上,SU7的悬挂调校明显偏舒适,像是专门为了家庭用户设计的,偶尔会觉得性能这块儿是不是被减配了点?但又想起同行说的:性能硬指标只算硬核,用户还看重怎么用——快充、续航、空间……这些日常用法。你会不会觉得,行业好像还没意识到,用户对能用的车的期待,早就超越了谁跑得快这个标准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SU7在快充和续航表现上,技术确实厉害。73.6kWh电池,续航我估算大约700公里(这个估算嘛,体感略带变数),快充15分钟打满300公里(大概一半都不到),挺适合我这种不开车技术宅的用户。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究竟……这个续航数据是不是还在调试中?还是说,厂家其实为了迎合市场,故意把一些参数拉高,实际体验会不会打折扣?这问题我还得多打听。
在质量对比上,我记得同价位的车里,P7i的配置和SU7比,操控差别还是挺明显的。P7i的悬挂调得偏硬,路感更清晰,操控细腻,但长途开下来,可能就没SU7那么省心。SU7的悬挂偏偏偏向舒适,可能是研发上,像在挑选橡胶时,用了更软的材质(不过我没有打拆过,只是靠感觉猜的)。哪一种适合我?这个问题挺难的——自己用车,谁都希望有刚刚好的体验。
说到这我也得反思,之前觉得颜值就是王道,但实际上,车身结构和底盘调校的差别,可能更决定用起来的感觉。用一个比喻,比如装修房子,结构改造和装修的区别很大。一套房,装修得漂亮归漂亮,但基础稳不稳,才是长远之计。可能,像蔚来曾经靠品牌感打得不错,但现在这个年龄,用料、工艺的底子,才是真硬本事。
我有个疑问:这半年,SU7快速拉高销量,能不能平稳过渡到量产常态?供应链上的风险,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还大。昨天,一位装配线的朋友说,车身焊接和电池供应,都是挣扎状态。不知道我猜得是不是有点偏——像特斯拉那样的垂直整合模式,不是每家都能做。小米的代工+采购模式,能否保证每台车的一致性?我觉得,好的工艺还是得熬出来。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去年我去工厂时,看到那堆大筐里的零件,种类繁多,感觉就像在菜市场挑菜:有时被挑到不合心意的,也会嫌麻烦是不是?你会不会也觉得,车厂越做越像拼拼拼的生活工坊?每一块菜都得挑来挑去。
缺点也有,那就是交付周期。前几天有个朋友,说:我订了SU7,等了十个月,终于提走了。想想都心疼。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个等待其实很折磨。有没有办法短期内解决?我觉得,只要产能能上去,像我们熟悉的福特、通用,产线和供应链都是流水线式管理,为什么小米不能?难不成,他们还在跑马圈地阶段,根本没时间调试成熟的产线。
行程、供应、反馈,真是个大环节。以前常听人说,如果订单满、产能不足,车就变成了稀缺品,价格和市场接受度都能蹭蹭上涨。但事实上,客户能等多久?十个月,很多家庭能接受么?我记得去年见过个老司机,他笑着说:车子出点问题,等修两周都觉得慢,十个月等个新车,能忍?这句话挺发人深省。
我也在思考,像小米这个新势力,能不能坚持价格-体验的平衡?毕竟要留住消费者,除了买得起,还要用得顺。我真担心那种爆单之后的后续问题:交付不及时,客户转向其他牌子,口碑一败涂地。毕竟,市场瞬息万变,没人想等个明天的事。
最后我也想问:你觉得,小米的轻资产模式,能坚挺多久?再过半年,产能能不能突破到3万台?如果不能,后续的战局会不会变得更复杂?或者,这个爆发点就是短期的奇迹,真正考验,是能不能把爆单变成常态。车也像生活那样,总在不停加料,你是不是也在猜,这辆车还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