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离方向盘?辅助驾驶新规说不,30分钟禁用只是开始

#科学颜论进行时#

手离方向盘?辅助驾驶新规说不,30分钟禁用只是开始

你的手。还搭在方向盘上吗?当辅助驾驶系统轻声提示“可脱手”时。你是否真的放心交给了机器?现实是残酷的。系统或许比你想象的更脆弱。而监管。终于出手了。

2025年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一纸文件投向市场——《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这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一道安全红线。直指当前辅助驾驶滥用的核心痛点。

01 三重安全防线,筑起生命防护墙

新国标构建了“三重安全保障”。从产品能力到过程管理。再到使用规范。全方位覆盖。

第一重。提升产品能力表现。标准严格限定系统的“设计运行条件”。系统只能在其设计运行条件下激活。这意味着什么?如果功能仅适用于高速公路。你在城市拥堵路段就无法强行开启。彻底杜绝超范围使用。

第二重。强化全过程安全管理。覆盖研发、生产、运行全生命周期。研发阶段“提前防风险”。生产阶段“造得稳、能追溯”。运行阶段“能监测、会上报”。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链条。

手离方向盘?辅助驾驶新规说不,30分钟禁用只是开始-有驾

第三重。规范系统使用方式。这是与驾驶员最直接相关的部分。也是变革最深刻的部分。

02 手眼监测,30分钟禁用的背后

新规对驾驶员行为提出了硬性约束。具体而严格。

系统必须配备手部脱离检测和视线脱离检测能力。一旦发现驾驶员手离方向盘或视线离开路面。系统会立即提示。然后报警。若驾驶员无响应。系统将可控退出。

更严厉的在后头。如果驾驶员多次出现手部或视线脱离。系统将在至少30分钟内禁止使用辅助驾驶。这不是惩罚。而是保护。强制分心的驾驶员回归驾驶本身。

技术层面。电容式离手检测已能精准识别驾驶员是否真实手握方向盘。告别了用矿泉水瓶骗系统的时代。有些方向盘甚至能监测心率和呼吸。为系统提供更全面的状态反馈。

03 数据黑匣子,终结责任扯皮之争

事故发生后。责任认定一直是难题。新规引入了解决方案——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相当于汽车的黑匣子。

手离方向盘?辅助驾驶新规说不,30分钟禁用只是开始-有驾

标准要求系统记录事件发生前后关键数据。如车辆状态、系统激活情况、驾驶员干预等。这些数据存储在车端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确保事故后可追溯分析。

有了黑匣子。责任认定将更加清晰。是系统故障还是驾驶员误用?数据说话。避免无休止的纠纷。同时也促使车企不断提升系统可靠性。

04 营销紧箍咒,告别夸大宣传时代

“高阶智驾”、“零接管”——这些充满诱惑力的词汇曾充斥车企宣传。新规为这类营销戴上了紧箍咒。

标准要求车企清晰告知系统功能边界和使用条件。必须通过官方网站、车载终端等渠道向用户提供详细使用说明。禁止模糊“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的界限。

事实上。今年4月工信部已要求车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随后11家主流车企联合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行业宣传基调明显降温。“安全”“可靠”取代了过往“放心开”“闭眼开”等激进话术。

05 中国路况,量身定制的安全标准

中国道路的复杂性全球罕见。新规充分考虑了这一特点。

手离方向盘?辅助驾驶新规说不,30分钟禁用只是开始-有驾

与国际标准UN R171相比。中国版标准增加了施工区、纸箱、踏板式两轮摩托车等符合中国国情的试验场景。测试验证更贴近实际使用环境。

标准细化了试验道路要素要求。基于中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增加特定场景。确保系统在中国复杂交通环境下的可靠性。

06 产业影响,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

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过60%。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应用。安全标准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

新规为行业提供了统一的安全基线。不同车企产品在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差距将缩小。消费者权益得到保障。产业竞争从营销噱头回归安全与质量本质。

对企业而言。标准与国际法规协调一致。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消除技术壁垒。

预估车企产品调整需2年周期。硬件修改涉及供应链调整、产品设计、测试验证等环节。时间较长。软件调整相对快一些。约3个月至1年。

未来已来,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手离方向盘?辅助驾驶新规说不,30分钟禁用只是开始-有驾

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驾驶员仍是车辆安全运行的第一责任人。必须随时准备接管控制权。

新国标预计202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留给行业的准备时间不足两年。但变革已经开始。从监管到企业。从技术到宣传。一场围绕驾驶安全的革命正在悄然推进。

775.99万辆——这是今年1-7月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销量。背后是数百万个家庭。安全。永远是发展的基石。

你的手。应该放在方向盘上。你的眼。应该注视前方。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驾驶员的警觉与责任。新规只是开始。安全驾驶的最终责任。永远在你手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