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上汽的财报,很有意思。
三季度利润暴增六百多个点,营收也拉风。
很多人吹这是“王者归来”,是“大象转身”的典范。
但在我看来,这事儿需要祛魅。
与其说是王者归来,不如说是一个家底殷实的“前浪”,在差点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之后,总算学会了狗刨,暂时没被淹死。
这故事的本质,其实是一场汽车界的“洋务运动”。
过去几十年,上汽像谁?
像极了晚清。
坐拥最富庶的江山(中国市场),手握最硬的通货——合资品牌(大众、通用),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这个模式本质上就是“以市场换技术”,更直白点,就是当个“租界”总包租公。
大众、通用是租客,负责盖楼、装修、卖产品,上汽作为地主,每年躺着收租就行。
利润表上数字哗哗地流,谁还有心思去琢磨自己下地种田的事?
自己种田多累啊,风吹日晒,收成还不稳定。
收租,多体面。
这种“路径依赖”非常可怕。
人一旦习惯了躺着挣钱,就很难再站起来。
组织也一样。
所以当新能源的浪潮打过来,一开始所有人都觉得是毛毛雨。
特斯拉是鲶鱼,蔚小理是PPT,比亚迪嘛,以前是做电池的,能有多大出息?
地主心态就是这样,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再怎么变,我的地契是真的,我的租客是强的,慌什么。
结果呢?
兄弟们都看到了。
租客自己家都快起火了,大众ID系列在国内被一顿爆锤,通用也 struggling。
更要命的是,一群以前看不上的泥腿子,像比亚迪,直接不跟你玩租房那套了,自己划地盖楼,盖的还是精装修带智能家电的,价格还便宜。
这一下,地主慌了。
租客不给力,自己又没种田的本事,粮仓眼看要空了。
这就是上汽在2024年之前面临的窘境,股价跌得那叫一个惨,市场天天追问:上汽还有未来吗?
所以,所谓“深化改革”,翻译过来就是“再不拼命就真要死了”。
这不是一个主动求新求变的战略远见,而是一个被逼到墙角的生存本能。
你看它改革后搞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市场”这所谓“新三驾马马车”,逻辑硬不硬?
硬。
但这个逻辑不是上汽发明的,是市场用血淋淋的现实给它上的课。
比亚迪证明了新能源+自主品牌能打,奇瑞、长安证明了出海有肉吃。
上汽只是一个一度落后的学生,现在开始疯狂补课。
这场汽车界的“洋务运动”,核心思想也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夷”是谁?
就是特斯拉、比亚迪这些新势力。
学什么?
学它们的技术,学它们的互联网营销,学它们怎么跟用户“交朋友”。
所以我们看到,上-汽砸了一千多亿搞研发,搞出了什么“魔方电池”、“灵蜥底盘”、“固态电池”。
这些技术名词听着很唬人,但本质是什么?
“魔方电池”主打一个“零自燃”,解决了用户最大的安全焦虑。
这不就是把以前手机电池厂商玩剩下的安全牌,在汽车上重新打了一遍?
“灵蜥底盘”说白了就是让车开起来更稳更爽,满足了年轻人对操控的追求。
智己LS6拉上OPPO,荣威搞个什么快闪店,这都是在用消费电子的玩法卖车,疯狂贴近年轻人。
这套打法,和当年李鸿章搞江南制造总局,派人去德国买克虏伯大炮,逻辑上是相通的:先不管底子怎么样,先把最先进的“器物”搞到手,稳住阵脚再说。
从结果看,效果拔群。
MG4在欧洲卖爆,智己LS6订单收到手软,财报自然就好看了。
利润大增600%,与其说是盈利能力暴涨,不如说是去年同期的基数太低了,那会儿正是在ICU里抢救,现在顶多是转到普通病房,能下地走两步了,离出院还远着呢。
这里面有个冷知识炸弹:大型国企的改革,最难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人”。
技术可以买、可以研发,但组织内部盘根错节的利益、僵化的流程、以及“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文化,才是真正的“中体”。
上汽这场“洋务运动”目前看是成功的,因为它在“用”的层面,也就是技术和产品上,确实跟上了。
但“体”,也就是那个庞大的、习惯了收租的组织肌体,真的被彻底改造了吗?
当年的洋务运动,造出了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看起来船坚炮利,结果甲午一战,原形毕露。
为什么?
因为整个清廷的“体”已经烂透了,再先进的“用”也救不活。
所以,对上汽的未来,我谨慎乐观。
它手里的牌依然很多,资金、产业链、人才储备,都不是新势力能比的。
只要放下身段,认真当一个“学生”,补课速度会很快。
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当市场环境稍微好转,当财报又变得好看,那种“地主心态”会不会重新抬头?
那种“差不多就行了”的惰性会不会卷土重来?
这是人性,也是历史反复上演的剧本。
毕竟,让一个习惯了睡席梦思的人,再去睡硬板床,一开始是求生,时间长了,总会怀念席梦思的。
我们散户能做的,就是多一份平常心,别听到几声礼炮就以为已经天下太平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