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车市真是风云变幻。尤其是增程车线,虽然看似火热,但实际上不少车企都在试水,总觉得市场潜力没想象中那么大。突然想到一个细节:我上个月去试驾时,咖啡厅旁边那辆增程混动SUV的噪音竟然控制得挺好,几乎静音。这让我忍不住琢磨,传统印象里亏电时发动机像咆哮的野兽早已不符合当下的技术进步。但实际操作中,很多传统车企还是在硬拼动力和噪音优化。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什么真龙增程系统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声称252kW的动力,满电加速5.9秒,估算百公里能耗刚刚0.5L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感觉像用超级喷气机加装了静音罩,平顺而有爆发力。没有细想过,或许这个动力水平对于20到30万预算的中产家庭来说,已经足够哇哦了,毕竟家用里不需要跑车级速度。
但实际体验中,增程器一启动,车就开始抖,曾经某修理工摇头说:这是增程机的老毛病,噪音和震动自古就矛盾。他还提到,实际上噪音控制得还可以,比前年那台老款别克强太多了。用生活比喻,增程系统就像做菜时,要把火候控制得恰到好处:温度不高,慢慢炒,才能立得住。要是一开火就大火狂烧,味道再好也做不好。别克这次用的真龙,就像是给火候增加了智能调节器,让你几乎察觉不到它在工作。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至境L7的内饰细节增添了许多豪华质感:软包座椅的缝线和木纹饰板都很用心,感觉不再是一台功能车,更多像个高端轻奢。这让我思考:这是不是别克在试探市场的另外一招?用豪华感去细分客户群,摆脱过去的稳重品牌标签?这块做得还算顺畅吧,毕竟市场对品牌年轻化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消费者的心理很微妙。你看,即使是20万左右的增程车,很多人还喜欢仗义地问:电池容量是多少?续航能到多远?我估算:302公里纯电续航,1420公里综合续航(估算/体感,样本少),对于大部分家庭日常通勤已经够用到极点。说到这,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有电焦虑——一个朋友就曾抱怨:我都不知道充在哪充得快,万一突然出门半路没电了。这其实也给了增程车一个天然的优势:更安心。可问题是,市场的换电、快充、超续航都在追赶,增程的空间会不会逐渐被压缩?这是个问号。
对比:同价位的纯电车和燃油车,差别其实挺明显。比如这次L7的智能辅助,采用的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算力在智舱中估算达72 TOPS(估算/体感,样本有限),能实现无断点城市NOA。比起普通的ADAS更聪明,操作起来像跟一个小伙伴边走边聊,但实际上背后可是一堆硬件和算法在支撑。这让我想到,别克的硬件配置比我预想的还要强大,尤其是搭载了高通最新的芯片,就像用了一台跑赢大部分对手的处理器,给智能座舱加了分。
我还疑惑:这次别克敢用的高通芯片,是不是也是看中未来走向L3甚至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准备?这点猜测不确定,毕竟原本也没特意深究芯片供应链,只是感觉车企折腾硬件,像是在拼底层建材。硬件给了车企底气,但能不能在算法和用户体验上追上新势力的快车道,还是个大问题。
说起这点,小细节也让我印象深刻——在发布会场,有个销售悄悄告诉我:这个别克,后来加入智能升级的,可就不是以前的那个别克了。他的话语里,透露出一股自嘲,也有点我得努力追上那帮年轻人的步伐。
对了,记得去年新能源市场那份圈子图?增程车一度被看成长线保障。但数据说:2025年8月,增程比例骤降到7.7%,似乎市场开始冷静下来。有人说,增程逐渐变成鸡肋,但我倒觉得,市场还没完全死掉,只是变得更理性。这不禁让我想到,哪天电池能做到所有场景都足够,增程反而会被边缘化?暂时这么看吧:在广阔的中国市场,公路长途需求还在,家庭用户仍会偏爱无焦虑的方案。
问:那增程路线还能有多大生存空间?我觉得,也许得看超级电池技术的突破。或者说,增程车还能不能升级成智能化、低噪音、低震动的完美范本?这个问题,我自己都在思考。
总之吧,从别克的再造增程车到市场反应,一环扣一环。你们觉得,未来新能源的多元路径会变成什么样?那台别克的车窗,把我看出去的街景模糊了——夜色中,灯火阑珊处,或许还有一点未来感。不过最让人期待的,还是那些小细节的真实存在感,总在不经意间提醒你:生活还会继续,汽车也会一路向前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