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路上的绿牌新能源车是越来越多了,这绝对是咱们国家在汽车领域换道超车的一大证明。
很多人高高兴兴地把新电车提回家,享受着安静平顺的驾驶感和比油费便宜一大截的电费,心里别提多美了。
可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也跟着来了:很多人开着最新潮的电车,脑子里装的、手上用的,却还是开油车那套老规矩、老经验。
大家总觉得,车不就是车嘛,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还能有多大区别?
区别大了去了!
正是这些我们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的“油车经验”,正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地侵蚀你车上最金贵也最核心的部件——那块价值不菲的动力电池包。
咱们先从每天都要打交道的充电说起。
不得不承认,咱们国家的充电设施建设真是没得说,尤其是在城市里,商场、写字楼、公共停车场,快充桩几乎随处可见,充电比找厕所还方便。
这就让很多车主养成了“快充依赖症”,觉得慢充七八个小时太浪费时间,还是快充好,半个多小时就能充到百分之八十,方便快捷。
但这方便的背后,代价是什么呢?
打个比方,给电池充电就像我们人吃饭。
在家用慢充桩充电,就好比是吃一顿营养均衡的家常便饭,身体慢慢吸收,舒服又健康。
而快充呢,就像是饿极了之后去吃自助餐,狼吞虎咽地猛塞,虽然能迅速填饱肚子,但天天这么吃,肠胃肯定受不了。
快充就是用非常大的电流,强行把电量“灌”进电池里。
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高温恰恰是锂电池寿命的头号杀手。
电池管理系统虽然会努力散热,但长期经受这种“高烧”考验,电池内部的化学材料会加速老化。
更关键的是,大电流冲击下,锂离子来不及有序地嵌入到负极材料的微小孔洞里,只能急匆匆地堆积在负极表面,形成一种针状的结晶,这就是专业上说的“锂析出”。
这个东西是永久性的损伤,它会像刺一样扎破电池内部的隔膜,不仅导致电池容量永久性下降,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内部短路,存在安全隐患。
所以,快充是应急的好帮手,比如跑长途临时补电,但日常通勤,家里的慢充桩才是对电池最温柔的“长期饭票”。
与“快餐文化”相对的,是另一种极端——“深度拖延症”。
不少老司机开油车习惯了油表灯亮起才去加油,觉得这样能把一箱油用得干干净净。
这个习惯挪到电车上,就变成了电量不到百分之二十,甚至百分之十,坚决不找充电桩。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减少充电次数,对电池好。
这个想法,可以说是大错特错。
锂电池最怕的就是“过放”,也就是电量用得太干净。
当电量过低时,电池内部的电压会变得很不稳定,对正负极材料的化学结构是一种严重的破坏。
这就好比一根橡皮筋,你每次都把它拉到最长、快要断掉的极限,那它很快就会失去弹性。
对电池来说,长期深度放电,会导致其内部活性物质结构塌陷,能容纳的电量越来越少,续航自然也就越跑越短。
最科学的使用方式是“浅充浅放”,尽量让电池电量保持在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九十这个“舒适区”内。
不用刻意追求每次都充满,也不要等到电量报警才慌张充电,随用随充,才是延长电池寿命的秘诀。
再来说说一个很多人会忽略,但对北方车主尤其重要的事:温度。
夏天怕暴晒,大家都知道找个阴凉地方或者地库停车,防止电池过热。
但很多人不知道,冬天的严寒对电池的伤害,丝毫不亚于夏日的酷暑,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甚。
锂电池能工作,靠的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游泳”。
天一冷,电解液就会变得像蜂蜜一样粘稠,锂离子的活性大大降低,游不动了,电池的内阻就会急剧增加。
这就是为什么一到冬天,电车的续航里程会“打骨折”,标称五百公里的车,实际能开到三百公里就算表现不错了。
续航缩水还只是表面现象,更可怕的是在低温环境下直接充电。
你想啊,锂离子本来就冻得行动迟缓,你还用大电流强行把它往负极里推,结果就是大量的锂离子来不及进入负极的“小房间”,只能在门口“扎堆”,又形成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锂析出”。
这种低温下析出的锂,对电池的伤害是毁灭性的、不可逆的。
所以,生活在北方的朋友们,冬天停车尽量选择地下车库。
如果不得已在户外停了一夜,充电之前,最好先启动车辆开一会儿暖风,或者行驶一小段路,让电池管理系统给电池预热一下,等电池包的温度回升到零度以上再开始充电。
这个小小的习惯,可能就为你省下了好几万的换电池费用。
除了这些看不见的“内伤”,还有一些看得见的“外伤”也需要警惕。
现在的电车为了追求更好的操控性和更大的乘坐空间,都把电池包平铺在底盘上。
这意味着,你车底下那块又大又平的板子,就是整辆车最昂贵的部件之一,它的价值可能占到整车成本的四到六成。
你开油车时可能不太在意的小磕小碰,放到电车上就可能是“致命一击”。
比如过减速带时速度太快,“飞”过去的那一下,对电池包是巨大的冲击;走烂路时没注意,底盘被石头刮蹭一下;或者为了抄近路,强行开上马路牙子。
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电池包外壳破损,甚至伤及内部的电芯。
换一块底护板可能就要几千块,如果电池包本体受损需要维修甚至更换,那费用账单绝对会让你心头滴血。
所以,开电车,得把路看得更仔细,对底盘多一份敬畏。
如果你的用车环境比较复杂,或者对自己的驾驶技术没那么自信,花一两千块钱加装一块高强度的电池护板,绝对是一笔划算的投资,等于给车上最贵的零件买了一份实实在在的保险。
最后,我们来聊聊保养。
很多人觉得电车没有发动机、变速箱,保养就简单了,换换空调滤芯就行。
这种想法,只对了一半。
电车虽然没有机油机滤,但同样有需要定期更换的油液。
比如电机和电池的冷却液,它负责给核心部件散热,时间长了性能会衰减,散热效率降低,导致电机和电池长期在高温下工作,寿命自然会缩短。
还有刹车油,它和油车一样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沸点降低,影响制动性能,这可是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的。
这些保养项目,车辆的APP上可能不会有醒目的提示,需要我们自己多留意保养手册上的建议周期。
另外,电车因为启动瞬间就能输出最大扭矩,动力来得快,所以轮胎的磨损速度通常比同级别的油车快不少。
经常检查胎压也至关重要,胎压不足不仅费电,还会影响操控和安全。
更有意思的是,对电车来说,“过度关爱”也是一种伤害。
最典型的就是“充电强迫症”,每次充电非要等到屏幕显示100%才肯罢休。
其实,锂电池长期处于满电状态,其内部的化学活性最强,老化速度也最快,就像一根时刻紧绷的弦,更容易疲劳。
日常使用,充电到90%或95%就足够了。
至于厂家建议的“每月一次满充满放”,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激活”电池,而是为了“校准”电池管理系统,让它重新学习电池的真实容量,从而让表显的续航里程更准确。
正确的做法是,偶尔有一次把电量用到20%左右,然后用慢充完整地充满到100%,充满后最好尽快开走使用,而不是让它满电停放好几天。
养电车,其实就是需要我们更新一下知识库,用对待一个精密电子产品的思维,去替代过去那种粗放的机械产品思维。
懂得了它的脾气,顺着它的性子来,你的爱车自然能用得更久、更省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