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小米凭借着超高性价比的手机在市场上风生水起,雷军与董明珠豪赌十亿的场景,真是让人瞩目呀。
现如今,小米跨界进军汽车行业,最开始上市时可是风光无限,粉丝们都期待不已,想着能继续书写小米的辉煌,没想到却是故障频出。
董明珠带着格力在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方面可是一路飞奔,成绩斐然。
这背后发展的历程,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商业秘密呢?
SU7风波
中国汽车质量网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质量排行榜出炉了,结果让人惊讶,小米SU7竟然排在最后一名,而蔚来汽车则表现得比较平均,处于中间状态。
作为一个忠实的小米粉,回想一下小米集团进军新能源汽车以来的种种表现,真是让人气愤又无奈。
这个榜单是根据车辆的投诉情况、缺陷风险、可靠性、安全性和环保性五个方面来进行排名的。
小米SU7自从上市以来,流量和粉丝的支持都很爆炸,但故障问题频频出现,真让人感到无奈呀。
2025年3月,一名小米SU7的车主在路上正常开着,结果突然就冒出“制动性能受限”“前方防碰撞辅助受限”等警报,紧接着刹车系统好像就失灵了,吓得车主冷汗直流。
在后来的维权中,小米的售后表示这只是出厂时接头接错,稍微调整一下就能解决问题。
车主对小米的出厂质检过程产生质疑,并要求更换车辆,但小米以不符合退车条件为由拒绝了这项请求。
其实,不仅仅是这位车主遇到了问题。
就在同年1月,杭州就有一位车主因为智驾系统“看错了”,结果在行驶中车辆忽然急刹,导致后面的车撞上了。
小米汽车的市场越来越火,争议也随之增多。就在4月30日,他们推出了“排位模式圈速考核”这一新功能。
这个功能将汽车的最大马力从1548匹限制到了大约900匹。
这样的动力下降让用户非常不满,于是在5月7日深夜,小米不得不道歉并停止了更新推送。
这次动力调整,不由得让人想起之前的SU7高速爆燃事件。
3月29日,一辆SU7在高速公路上撞上护栏,引发了大火,导致车上3名乘客惨遭不幸。
电动车突然起火,救援真是一言难尽,大家根本来不及反应。说到智驾,最后也不过是给个辅助,真正想靠它独当一面,还得靠人自己。
因为这个事件,小米汽车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承受了所有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质疑。
就在这次“高速车祸”之前,小米汽车的产品质量问题频频出现,售后服务也跟不上,这一切都被置于了聚光灯下。
虽然小米汽车在行业内名列前茅,但它的问题似乎依旧频繁。
5月4日,广州的乐女士再次发声,表示她买的小米SU7在使用两个多月后,接连遭遇了自动泊车故障和360全景影像识别不正常的情况,后来还出现了充电不上电的问题。
乐女士反复和售后沟通,真是让人疲惫不堪。
虽然小米汽车的用户群体挺庞大,这可能会导致问题被更多人发现,但频繁出现的严重质量问题,还是说明了他们在产品质量控制上有待加强。
在米粉的支持下,销量一路上涨,小米集团的营业额也快速攀升,这时小米的产品可不能让粉丝失望哟。
还记得当年嘛,小米刚开始专注于手机,居然和董明珠的格力打了个赌,看营业额,最后可真是输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小米到底赢没赢呀?
十亿赌约
2013年,央视财经举办的第14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雷军和董明珠都获得了商业领袖的荣誉。
当时在台下的马云、马化腾、王健林等人早已成名,而雷军的小米那会儿才刚刚起步,简直就是个小辈。
在家电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董明珠,跟雷军一聊就吵得火热。
雷军提出赌注,两人就一块钱打了个赌,说五年内小米的营业额肯定能超过格力。
董明珠立马同意,不过她提出把赌注调高到10亿元。
这一下子把大家都震惊了,格力和小米的营业额赌约就这么订下来了。
2019年,当公司公布2018年营业收入年报时,格力的收入达到了1981.2亿元,而小米只有1749亿元,眼看着以一定的差距败给了格力。
这场没能兑现赌注的赌局,小米输了。
不过雷军可不甘心,到了2020年4月,他再一次向董明珠发出挑战,希望能再续约五年。
到了2019年,董明珠的赌约一结束,小米的营业额就已经超越了格力。
雷军凭借敏锐的眼光,引领小米集团从主打性价比的手机成功起家,再到抓住时机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始终走在时代的潮头。
如今,小米和格力在不同的行业中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会,尤其在产品的质量和创新上,两者的发展方向大相径庭。
格力发力
自1995年成立以来,格力仍然是唯一一家在执行“筛选分厂”机制的企业。
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质量管理机制,就得对统一采购的进厂零部件进行全面的、全项目的检测,严把外协和外购件的质量标准,确保供应链的产品质量稳定又可靠。
公司里有些员工不参与零件的生产和组装,主要就是负责对进厂的零件进行“海关式”的检查。
从材料采购的第一步起,经过精密的流水线生产,直到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整个流程中有862道严格的质量检测环节。
在产品正式上市之前,还得经过一系列严苛的考验,包括“可靠性测试、极端高低温环境测试、噪音精细监测、电器安全性评估,还有淋雨模拟和高空摔打”等极限实验,以确保产品质量绝对无误。
除了保证产品质量,从2005年开始,格力就推出了“六年免费维修,两年免费更换”的服务政策。
到2021年,格力把售后服务又升级为“10年免费保修”,这让它成为行业里唯一提供如此长时间售后的公司。
能拿出这样的售后承诺,说明董明珠对格力的产品质量非常有信心。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董明珠还在不断推陈出新,给格力的产品注入了新活力。
2001年,格力想要从日本三菱那儿获得多联机技术的转让,但是被拒绝了。董明珠带领团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2002年底成功研发出了属于中国的第一台数码多联式中央空调,彻底打破了日本在这一技术上的垄断。
2006年两会期间,董明珠作为人大代表被问到人民大会堂能否用上格力的空调时,她当场有些尴尬。
那时,离心机等大型中央空调技术受制于人,国内的空调企业在市场上基本上没啥发言权。
不过有了这个目标,格力就开始不断地实现突破。
自2010年起,格力独立研发的技术总共有28项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平。
在2015年,格力凭借其永磁同步变频离心机组的先进技术,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2025年5月,格力又带来了喜讯。
格力的数控机床技术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斩获金奖,再次证明了他们在创新方面的实力,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小米集团最近因质量问题频频被质疑,而格力凭借超长的质保和持续创新,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雷军和董明珠之间关于营收的那场豪赌,谁输谁赢其实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结语
小米在面对质疑的质检中艰难前行,而格力则凭借着出色的品质和创新不断奋勇向前。
如今商业环境瞬息万变,营业额的涨跌不过是暂时的数据较量,真正让企业盛衰的,是对产品品质的重视和对创新的不断追求。
希望小米能从这次经历中好好反思,加大对质量管理和研发创新的投入,凭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决心,重塑品牌形象,实现真正的逆转。
部分消息中提到“重新掰回去”的解决方案,小米SU7刹车异常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甚至登上热搜榜首。小米汽车在深夜发表致歉,回应了关于SU7 Ultra的排位模式及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争议。此外,针对SU7撞人后起火事件,小米也做出了回应,警方对此进行了通报。与此同时,董明珠再次提到与雷军的10亿赌约,讨论两人两次豪赌的结果究竟如何从格力的视角分析中国制造,朱磊分享了格力电器在创新发展与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