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茂利 北京报道
近年来车门把手“失灵”事故频发引发主管部门介入监管。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发布文件,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
《技术要求》指出,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美观、科技感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市场上的车门把手产品呈现出工作原理、形式多样化趋势,但也在市场应用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上述问题带来了潜在的逃生与救援风险。
一汽-大众捷达品牌公关总监侯春昭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的初衷是好的,可以降低风阻、造型美观、科技感强,但在用户的实际体验中,有些场景会降低用户体验感。目前市场上的隐藏式门把手分为:全隐藏弹出式、半隐藏式、电动内缩式、单边弹出式、无门把手式等,每种操作方式都存差异化,用户需学习如何使用,尤其在雨天、冬天等想快速开门的时候,往往要尝试几次才能正确打开车门。”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向记者指出:“这个规范会帮助行业优化发展。实际上,很多炫酷的功能,实用性不强,风险较大,车企需要回归安全优先原则,‘以人为核心’,平衡好创新设计和安全。”
一位从业多年的汽车工程技术人士刘俊(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几年多起事故证明一些设计在极端情况(如碰撞、断电、暴雪)下存在安全隐患。像不少厂商‘赶潮流’设计的隐藏式门把手,依赖电子控制系统,在断电或系统故障时导致机械解锁失效;相比下来,传统机械结构(如拉线门锁)相对可靠。当然,也不绝对,毕竟拉线坏掉或脱落也有打不开的风险。”
“在紧急情况下,一旦车辆发生事故、断电的情况,存在门把手无法正常工作的可能,给救生和成员逃生增加了难度。”侯春昭直言,“电动式门把手内部的电机等结构,使用寿命低于机械结构,如果设备损坏,更换成本也会增加用户负担。”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一场直播中讲述长城对隐藏门把手的看法,长城汽车没有被隐藏门把手带歪,因为隐藏门把手有几个不好:第一是重量大且密封性差,第二是需要电驱动,一旦缺电,车辆碰撞时有打不开的风险。“隐藏把手的唯一作用就是减少噪音和风阻,风阻确实减少了一点,(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实际上,隐藏门把手在极端寒冷天气下也容易“失灵”。汽车之家研究院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整车冰冻测试下,中国品牌隐藏电动门把手弹出成功率仅为23%,海外品牌隐藏电动门把手弹出成功率高于中国品牌,但也仅为40%。
“很多厂商打着降低风阻系数、降低油耗推出这一设计,其实更多是营销噱头。隐藏式门把手对普通车辆的风阻和油耗影响微乎其微,这一设计早期主要应用于赛车上。”刘俊称。
据了解,本次基于“汽车车门把手安全”制定强制性标准的初衷是,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进行救援及逃生活动。
此外,为了避免翻滚、坠落事故中门把手误触风险,从而降低乘员跌落风险;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
《技术要求》特别规定了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的强度要求与试验方法、电动式车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上述规定同样适用于M1类、N1类汽车和多用途货车的车门把手,其他车辆车门把手参照执行。
刘俊表示:“新标准可能倒逼车企改进设计逻辑,增加安全冗余,但短期内或面临一定开模成本与设计挑战。”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