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准固态电池实现量产!零下20°C正常使用,新车仅9万起,即将上市

寒冬时节,许多电动车车主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早晨打开车门,原本显示能跑400公里的续航,瞬间“腰斩”到200公里出头,不得不裹紧衣服,小心翼翼地盘算着每天的行程。这种“续航焦虑”,尤其在北方地区,成为了电动车推广中一道实实在在的坎。然而,这样的日子或许即将成为历史。我国汽车产业在动力电池领域取得了一项令人振奋的突破——准固态电池已经实现量产,并即将搭载于一款亲民车型上市。

这一切的核心在于电池内部的革命性变化。我们熟悉的传统液态锂电池,含有大量电解液,这不仅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安全隐患,也更易受低温影响导致性能急剧下降。而准固态电池,顾名思义,其电解液含量被大幅降低至5%以下(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25年发布的《动力电池技术分类指引》),无限接近全固态电池的形态。上汽集团通过创新的“干法电极工艺”和“锰基正极材料”组合应用,有效解决了离子在固态材料中传导效率低的难题,使得电池不仅在常温下表现稳定,更在低温环境中展现出惊人耐力,据悉在零下20℃的极寒环境下,续航保持率依然高达90%以上,这无疑是对北方电动车用户的一大利好。

中国准固态电池实现量产!零下20°C正常使用,新车仅9万起,即将上市-有驾

除了不畏严寒,安全性的提升也是准固态电池的一大亮点。由于其电解液含量极低,从源头上大幅降低了电池因内部短路等原因引发热失控的风险。实验室的针刺测试表明,这款电池未出现起火、爆炸现象,为驾乘人员提供了更为安心的保障。

中国准固态电池实现量产!零下20°C正常使用,新车仅9万起,即将上市-有驾

更让人惊喜的是,如此先进的技术并非遥不可及。即将搭载这款准固态电池的MG4车型,定位亲民,预计起售价仅在8-9万元区间。这意味着,以往看似“高端”的先进电池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大众市场,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以更低的门槛,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尤其是在冬季续航和安全性方面的显著改善。据悉,该电池产线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初期年产能可达5GWh,为这款新车的上市提供了产能保障。

中国准固态电池实现量产!零下20°C正常使用,新车仅9万起,即将上市-有驾

当然,准固态电池的量产并非终点,它更是通向未来全固态电池时代的一座重要桥梁。目前,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在内的国内电池巨头,以及日本的丰田等国际厂商,都在积极研发全固态电池,并大多将2027年视为一个关键的量产时间节点。虽然全固态电池因其完全不含电解液,被公认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拥有更大潜力,但其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界面阻抗、锂枝晶抑制等核心技术挑战以及成本控制的难题。因此,准固态电池作为一项成熟的过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在当下切实解决了用户痛点,也为产业链的成熟、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以及最终全固态电池的落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准固态电池实现量产!零下20°C正常使用,新车仅9万起,即将上市-有驾

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上的布局也展现了高度的务实和灵活性。不同于某些国际车企可能专注于某一条技术路径,我们的电池厂商和供应链企业采取了“多线并举”的策略,例如在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等不同电解质体系上同时投入研发,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使得我们能够更快地找到最适合产业化推广的技术方案,并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

中国准固态电池实现量产!零下20°C正常使用,新车仅9万起,即将上市-有驾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电池技术的革新其影响远不止于家用轿车。无论是低空领域的电动飞行器(eVTOL)、需要长时间待命的人形机器人,还是大规模储能电站,都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提出了极致的要求。准固态乃至未来的全固态电池技术,正是打开这些新兴应用场景的“钥匙”,将为整个能源利用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

回望过去,电动车的普及曾面临续航、安全、成本等多重挑战。今天,随着准固态电池等创新技术的量产和应用,我们正在一步步将这些“痛点”逐一破解。它以一项真正走向市场的技术成果告诉我们,那个让电动车无惧严寒、安全可靠且人人可及的未来,正在加速到来。对于追求实用、关注价值的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好消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