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去中国化”疑云:陶琳辟谣背后,一场供应链双轨制的博弈

# 特斯拉“去中国化”疑云:陶琳辟谣背后,一场供应链双轨制的博弈

特斯拉“去中国化”疑云:陶琳辟谣背后,一场供应链双轨制的博弈-有驾

2025年11月中旬,一条关于特斯拉的消息在汽车圈和财经圈炸开了锅——《华尔街日报》援引匿名供应商爆料称,特斯拉已向北美地区的零部件供应商下达指令,要求在未来1-2年内,逐步排除所有中国产组件,实现美国工厂车型的“全北美化”供应链。消息一出,不仅特斯拉车主群里炸开了锅,国内数十家给特斯拉供货的企业股价更是应声下跌,其中主营汽车线束的某上市公司单日跌幅超8%,宁德时代、拓普集团等核心供应商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股价波动。

这场“去中国化”传闻的发酵,并非毫无征兆。此前几个月,美国政府推出了新一轮“本土制造补贴政策”,明确要求车企若想获得每辆车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其电池原材料本土化率需达到80%以上,关键零部件也需以北美生产为主。不少业内人士当时就猜测,特斯拉可能会为了拿补贴调整供应链,但没人想到动作会这么快,且目标直指“全面替换中国零件”。

消息传开后,上海浦东新区特斯拉超级工厂周边的供应商园区里,气氛瞬间紧张起来。某为特斯拉提供车身结构件的工厂负责人王经理,连续三天接到客户的咨询电话:“你们后续会不会失去特斯拉的订单?要不要提前准备转型?”王经理只能一遍遍地解释:“目前上海工厂的合作没受影响,但美国那边的情况确实说不准。”而在特斯拉车主论坛里,讨论热度同样居高不下,有车主担心:“以后美国产的特斯拉零件换成本土的,会不会质量下降、维修成本上涨?”也有车主疑惑:“上海工厂的车要是还能用中国零件,那岂不是成了‘区别对待’?”

就在市场焦虑情绪蔓延之际,11月26日,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在其个人社交账号上发布了一条长文,直接对传闻进行辟谣。她在文中明确表示:“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始终遵循三个核心标准——过硬的产品质量、合理的总成本控制、长期稳定的供货能力,供应商的原产国或地理来源从未成为排除性指标。”为了佐证观点,陶琳还特意提到了上海超级工厂的供应链情况:“截至2025年,上海工厂生产的Model 3和Model Y车型,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超过95%,我们与中国本土400多家供应链伙伴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不仅保障了生产效率,也为全球用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产品。”

陶琳的辟谣,一度让市场情绪有所缓和。不少媒体转发了她的观点,认为“中国供应链的优势无可替代,特斯拉不会轻易放弃”。但很快,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了关键细节——陶琳全程强调的是“上海工厂”,却对“美国工厂是否替换中国零件”只字未提。与此同时,有北美汽车行业媒体曝光了一份特斯拉发给当地供应商的内部邮件,邮件中明确要求:“自2026年1月起,所有供应给得克萨斯州工厂和加州工厂的零部件,需提供‘非中国产地证明’,未达标的供应商将无法参与后续订单竞标。”

这一细节的曝光,瞬间让舆论再次反转。网友们纷纷在陶琳的社交账号下留言,质疑特斯拉的“双标操作”。有网友犀利评论:“什么‘不看原产国’,分明是看市场下菜碟!在中国市场,靠中国供应链压成本、提效率,赚得盆满钵满;到了美国市场,为了拿政府补贴、避关税,就把中国零件一脚踢开,典型的‘两头通吃’。”还有网友翻出了特斯拉的“黑历史”:“2018年特斯拉濒临破产的时候,是谁救了它?是上海工厂!当年3月签约,7月开工,12月就实现首车下线,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奇迹,帮特斯拉稳住了现金流。现在日子好过了,就想在北美踢开中国供应商,这不是‘卸磨杀驴’是什么?”

网友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从实际数据来看,上海工厂早已成为特斯拉的“利润奶牛”。2024年,上海工厂全年产量达298万辆,占特斯拉全球总产量的53%,其中超60%的车辆出口到欧洲、亚洲其他地区。而支撑这一产能的,正是中国供应链的高效与低成本。以生产效率为例,上海工厂的Model 3生产线,每辆车的生产周期仅需55秒,这一速度不仅远超特斯拉加州工厂(120秒/辆),也领先于全球绝大多数汽车工厂。而效率的背后,是供应链的“近距离优势”——上海工厂周边3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电池、电机、车身部件等核心供应商,零件从出厂到送达车间,平均耗时不超过2小时,无需像美国工厂那样依赖跨洋海运(平均耗时21天),大幅降低了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

成本优势则更为明显。以电池为例,宁德时代供应给上海工厂的磷酸铁锂电池,每千瓦时成本约为85美元,而特斯拉从北美本土供应商采购的同类电池,成本高达110美元,差价接近30%。再比如智能座舱的中控屏幕,中国供应商提供的15.4英寸OLED屏,不仅分辨率和刷新率达标,单价还比韩国供应商低15%。有汽车行业分析师测算过,如果上海工厂像美国工厂那样替换中国零件,每辆车的生产成本将至少增加1.2万美元,这意味着Model 3的售价可能从当前的23.99万元涨到30万元以上,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将大幅下降。

“汽车供应链不是超市买东西,想换就能换。”从事汽车供应链管理10年的张工,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他以汽车底盘的控制臂部件为例,解释了供应链替换的难度:“一个合格的控制臂,需要经过材料强度测试、疲劳寿命测试、整车匹配调试等至少12道工序,新供应商从样品研发到批量供货,至少需要2-3年的周期。特斯拉说要在1-2年内完成全面替换,根本不现实。”张工还提到,中国供应商在多个核心领域早已形成技术壁垒:“比如拓普集团生产的一体化压铸车身部件,采用了7000系铝合金材料,压铸精度能控制在±0.5毫米,全球范围内能做到这一水平的供应商不超过5家;再比如德赛西威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集成了8颗Orin芯片,算力达到254TOPS,且支持OTA升级,北美本土供应商目前还无法量产同级别产品。”

事实上,特斯拉并非不清楚替换中国零件的难度。据北美汽车媒体报道,特斯拉得克萨斯州工厂曾尝试将部分中国产的电子元件换成本土产品,但试生产阶段就出现了问题——本土供应商提供的车载芯片,在高温环境下频繁出现死机现象,导致生产线被迫停工3天;而替换后的电池包,续航里程比中国产版本减少了约80公里,且充电速度下降20%。这些问题的出现,让特斯拉不得不暂缓替换计划,甚至私下继续从中国供应商处采购部分关键零件,只是要求供应商“更换包装,隐瞒产地信息”。

特斯拉的矛盾操作,本质上反映了当下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困境——地缘政治诉求与商业逻辑之间的冲突。从美国政府的角度来看,推动“本土制造”是为了提升本土产业竞争力、创造就业岗位,因此通过补贴和关税政策,倒逼车企调整供应链;但从特斯拉的商业角度来看,企业的核心目标是盈利,中国供应链的效率、成本、技术优势,是实现盈利的关键支撑。这种冲突下,特斯拉选择了“双轨制”策略:中国市场依赖中国供应链,保障效率与利润;美国市场迎合本土政策,替换部分非核心零件,争取补贴与政策支持。

但这种“双轨制”并非长久之计。一方面,随着中国供应链在高端领域的持续突破,越来越多的核心技术难以被替代。以车规级芯片为例,2025年中国本土企业已实现7纳米芯片的量产,性能接近国际一线水平,而北美本土供应商仍停留在14纳米阶段;另一方面,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特斯拉若在北美市场因替换零件导致成本上升、质量下降,很可能被比亚迪、大众等竞争对手超越。2024年,比亚迪在北美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120%,其推出的ATTO 3车型,正是凭借中国供应链带来的高性价比,抢占了不少特斯拉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的“去中国化”传闻,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供应链的真正实力。过去,不少人认为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只是“低成本”,但如今,这种优势已升级为“技术+效率+成本”的全方位领先。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达8900亿美元,其中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电池、电机、电控)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除了特斯拉,宝马、奔驰、大众等跨国车企也在不断加深与中国供应链的合作——宝马沈阳工厂的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达92%,奔驰广州工厂更是将电池、智能座舱等核心部件的供应全部交给中国企业。

正如陶琳在辟谣文中所说:“中国供应链已经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融入”,并非简单的“零件供应”,而是技术、标准、产能的全方位协同。以宁德时代为例,其不仅为特斯拉供应电池,还与特斯拉联合研发了4680大圆柱电池,共同制定了电池的生产标准;再比如华为,其为特斯拉提供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已适配特斯拉全球多个车型,成为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技术支撑。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特斯拉的供应链策略或许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背后反映的中国供应链实力,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更长远来看,随着中国供应链在高端领域的持续突破,未来我们不仅能买到更具性价比的汽车,还能在手机、家电、新能源等更多领域,享受到中国技术带来的便利。而对于特斯拉这样的跨国企业来说,若想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尊重市场规律、选择最优供应链,才是唯一的出路——毕竟,消费者不会为“地缘政治”买单,只会为“优质产品”投票。

如今,特斯拉美国工厂的供应链替换计划仍在推进中,但进度远不及预期;而上海工厂的生产依旧如火如荼,中国供应商的订单量并未减少。这场“去中国化”的尝试,最终会走向何方?或许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说:“商业的本质是盈利,当替换中国零件的成本超过补贴带来的收益时,特斯拉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中国供应链,早已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