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联手富士康造电动车?追浜工厂能否“起死回生”?
横须贺市的追浜工厂,曾经是日产汽车的重要生产基地,如今却显得有些冷清。
厂房里,部分生产线已经停摆,工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脸上写满了担忧。
一位在追浜工作了15年的老员工叹了口气:“以前这里每天能下线几百辆‘聆风’,现在订单越来越少,真不知道还能撑多久。”
这一幕,正是日产汽车电动化转型困境的缩影。
追浜工厂的困境:产能闲置,工人焦虑
追浜工厂曾是日产电动车的“心脏”,负责生产全球首款量产电动车“聆风”(LEAF)。
然而,随着日产调整生产布局,将“聆风”产线转移至栃木工厂,再加上小型车“NOTE”销量不佳,追浜的产能利用率一路下滑。
行业调研机构MarkLines的数据显示,2024年,这座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仅剩40%左右,远低于日产全球平均水平。
近4000名工人的饭碗,也因此变得岌岌可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产内部人士坦言:“如果找不到新的生产项目,裁员恐怕难以避免。”
富士康的“救场”:代工模式能否奏效?
就在追浜工厂濒临停摆之际,一个意外的“救星”出现了——富士康。
这家以代工iPhone闻名的科技巨头,近年来正大举进军电动车领域。
更耐人寻味的是,富士康电动车业务的掌舵人关润(Jun Seki),恰恰是日产的前高管。
他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我们不想和车企竞争,而是希望成为他们的制造伙伴。”
富士康的策略很明确——不做品牌,只做代工。
它已经为三菱汽车提供电动车型,并计划与三菱扶桑合作生产电动巴士。
如果日产也加入合作阵营,追浜工厂很可能成为富士康在日本的电动车生产基地,为日系品牌代工生产。
“这或许是追浜最好的出路。”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富士康有成熟的供应链和成本控制能力,而日产需要新的订单来维持工厂运转,双方各取所需。”
合作背后的博弈:日产为何选择富士康?
其实,日产并非没有其他选择。
今年初,它曾与本田探讨合并的可能性,但最终谈判破裂。
在自主转型困难、传统盟友难以依靠的情况下,富士康这个“第三方”反而成了最现实的合作伙伴。
富士康的野心不止于此。
它已经在中国台湾推出了自主设计的电动车Model C,并计划通过日系品牌出口到澳大利亚。
如果合作顺利,追浜工厂甚至可能成为富士康进军日本市场的跳板。
电动化浪潮下,传统车企的生存之道
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特斯拉、比亚迪等新势力迅速崛起,而传统车企如日产,却因转型迟缓而陷入被动。
“日产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否则在电动车市场只会越来越边缘化。”一位资深汽车记者分析道,“与富士康合作,至少能让追浜工厂活下来,甚至可能成为日产电动化战略的关键一环。”
未来会怎样?
目前,日产和富士康均未正式确认合作,但种种迹象表明,谈判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如果一切顺利,追浜工厂或许能迎来转机,数千名工人的饭碗也能保住。
而对于整个日本汽车产业来说,这次合作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模式——传统车企与科技巨头联手,共同应对电动化浪潮的冲击。
“现在就看日产敢不敢迈出这一步了。”那位追浜工厂的老员工望着空荡荡的车间,低声说道,“希望这次,真的能带来改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