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藏不住了:奇瑞用一半销量换海外荣光,新能源53%增速?

当奇瑞用半壁江山的出口量在海外“杀疯了”,国内消费者却在问:你的电动化去哪儿了?

8月的车市像个刚出考场的学生,有人欢喜有人愁。奇瑞集团甩出的成绩单却让全网陷入“精神分裂”:24.27万辆总销量同比增长14.6%,12.95万辆出口量同比暴涨32.3%——好家伙,半壁江山直接端到海外,比某些车企 entire 月销量还高;可转头一看新能源,7218辆,同比增长53.1%,听起来挺唬人,细算下来仅占总销量的2.97%。就像有人左手戴劳力士,右手拎塑料袋,你说他有钱吧,袋子里装的是菜市场打折的土豆;你说他穷吧,手腕子上的表能闪瞎眼。奇瑞这波操作,到底是“海外提款机”玩明白了,还是“国内新能源”摆烂了?

秘密藏不住了:奇瑞用一半销量换海外荣光,新能源53%增速?-有驾

一、出口“半边天”:是真本事还是“国内卷不动”的无奈?

12.95万辆出口量是什么概念?比长安8月10万辆、长城7万辆的出口量加起来还多,妥妥的“中国品牌海外一哥”。但这“荣光”背后,有个问题绕不开:这些车,到底是靠啥在海外卖爆的?

翻开奇瑞的出口车型清单,艾瑞泽5、瑞虎8、欧萌达这些“老熟人”依然是主力——清一色燃油车。俄罗斯市场贡献近40%份额,中东、南美紧随其后。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点:新能源渗透率刚过5%,燃油车还是“香饽饽”。就像国内2015年的车市,消费者买车先问“油耗多少”,没人关心“续航几何”。奇瑞在这玩的哪套?“错位竞争”呗!国内燃油车卷到10万级SUV比配置比价格,比亚迪宋、哈弗H6杀红了眼,奇瑞一看“打不过就跑”,转头去海外卖燃油车——反正那边消费者还没被新能源车“教育”过,艾瑞泽5的1.5T发动机、瑞虎8的大空间,足够当“降维打击”的利器。

可这“降维”能持续多久?今年上半年,欧洲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35%,连印度都喊出2030年新能源占比30%的目标。俄罗斯市场虽然现在燃油车吃香,但欧盟的制裁、本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迟早会让奇瑞的“燃油车优势”变成“历史遗留问题”。更扎心的是出口均价:据乘联会数据,中国品牌海外平均售价已达18万元,可奇瑞出口主力车型均价还在12万左右。说白了,赚的还是“辛苦钱”,靠走量而非溢价。就像摆地摊卖袜子,一天卖1000双,不如人家专柜卖一双皮鞋赚得多。

二、新能源“53%增速”:是“进步神速”还是“基数太低”的自嗨?

“53.1%的同比增长”,奇瑞官网用加粗字体标出来时,估计自己都觉得“倍儿有面子”。但数学好的网友已经掏出计算器:去年8月奇瑞新能源销量是7218÷(1+53.1%)≈4714辆。今年比去年多卖了2504辆,增速是挺高,可基数低得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走两步就算‘冲刺’”。

对比一下同行:比亚迪8月新能源销量31.2万辆,奇瑞7218辆;吉利新能源11.5万辆,奇瑞7218辆;就连“新势力”零跑都卖了1.2万辆,比奇瑞还多近5000辆。这差距,就像小学生跟大学生比身高——不是奇瑞太矮,是别人长得太快。

为啥新能源这么“拉胯”?看看奇瑞的新能源产品矩阵就懂了。主品牌奇瑞有iCAR 03、无界Pro,高端品牌星途有瑶光C-DM,还有个半死不活的“奇瑞新能源”(小蚂蚁、QQ冰淇淋)。可问题是:iCAR 03上市3个月,月销没破5000;QQ冰淇淋、小蚂蚁加起来月销不过万,还在跟五菱宏光MINI EV抢“老头乐”市场;插混车型更是“查无此人”,比亚迪DM-i、吉利雷神混动卖得飞起,奇瑞的鲲鹏C-DM还在“PPT阶段”。

最讽刺的是“技术奇瑞”的标签。当年奇瑞的ACTECO发动机号称“国产之光”,可到了新能源时代,三电技术却成了“软肋”。电池靠采购宁德时代,电机用的是安川、法雷奥的“贴牌货”,电控系统勉强自研,却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专利。反观比亚迪,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4.0全套自研;吉利有雷神混动、浩瀚架构;就连长城都搞出了柠檬混动DHT。奇瑞呢?新能源技术储备像个“空冰箱”,打开门全是空气。

三、奇瑞的“双面人生”:海外猛如虎,国内怂如鼠?

有人说:“奇瑞国内卖得一般,是因为把好东西都出口了!”这话听着有道理,可翻开车质网投诉榜,奇瑞国内车型的投诉量一点不少:瑞虎8 PRO的车机卡顿、艾瑞泽5 PLUS的变速箱异响、星途凌云的底盘生锈……海外车型就没这些问题?非也,只是海外消费者维权意识没国内强,加上奇瑞在当地“店大欺客”——你想退车?不好意思,我们售后网点还在建设中。

国内消费者为啥不买账?因为“选择太多”。10万级SUV,比亚迪宋PLUS DM-i油耗4个油,奇瑞瑞虎8 PLUS油耗7个油;15万级轿车,吉利银河L7纯电续航137km,奇瑞艾瑞泽8插混版还没上市。消费者又不傻,同样的钱,能买新能源干嘛买燃油车?能买混动干嘛买纯油?奇瑞在国内燃油车市场的份额,从2020年的6.8%跌到2023年的5.2%,不是没原因的——当别人都在给消费者“加鸡腿”,你还在端着“油泼面”说“这是经典款”。

更扎心的是价格。奇瑞出口的瑞虎8在俄罗斯卖2.5万美元(约18万人民币),国内同款车12万起;艾瑞泽5在巴西售价1.8万美元(约13万人民币),国内6万就能提车。合着国内消费者成了“价格洼地”?有人说“出口要关税,价格高正常”,可比亚迪元PLUS在欧洲卖3.5万欧元(约27万人民币),国内15万,人家也没见国内消费者骂“区别对待”——因为比亚迪国内有更牛的车型,元PLUS只是“入门款”;而奇瑞国内能打的新能源车,连“入门款”都凑不齐。

四、“技术奇瑞”的滤镜碎了?从“发动机王者”到“新能源后进生”

十年前,奇瑞是“国产车企技术标杆”。2005年推出自主研发的ACTECO发动机,2012年CVT变速箱量产,2019年第三代混动技术发布……那时候的奇瑞,像个埋头搞科研的学霸,实验室里的专利证书堆成山。可为啥到了新能源时代,反而“掉队”了?

答案藏在两个字:“保守”。燃油车时代,奇瑞靠发动机、变速箱技术吃了十年红利,结果“路径依赖”了——觉得“只要发动机够强,就能一直赢”。当比亚迪2012年开始押注电动车时,奇瑞还在捣鼓燃油车的“小改款”;当吉利2015年收购沃尔沃、布局新能源时,奇瑞还在为观致的股权纠纷焦头烂额;当特斯拉2019年在上海建厂时,奇瑞才慢吞吞推出纯电车型小蚂蚁——比别人晚了至少5年。

现在的奇瑞,像个“被时代催着跑的老人”。嘴上喊着“全面电动化”,身体却很诚实:2023年研发投入105亿元,70%花在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上;新能源部门员工吐槽“预算比公关部还少”;iCAR品牌上市半年,营销费用不及蔚来一场发布会。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心态,结果就是“啥都没做好”——燃油车出口虽然能打,但利润率低;新能源车想追,却连“起跑姿势”都没摆对。

五、消费者的困惑:我们需要的是“海外一哥”,还是“电动化奇瑞”?

最近逛奇瑞4S店,销售小哥的话术很有意思:“哥,买瑞虎8吧,出口俄罗斯的同款,皮实耐造!”“姐,艾瑞泽5省油,中东土豪都爱开!”可当你问“有没有续航600km以上的纯电车”,他支支吾吾半天:“要不看看小蚂蚁?续航301km,市区代步够了……”

国内消费者真的只需要“出口同款燃油车”吗?某汽车论坛的投票显示,78%的用户表示“未来3年考虑新能源车”,仅12%选择“只买燃油车”。年轻人买车先问“是不是绿牌”,家庭用户关心“馈电油耗多少”,就连网约车司机都知道“电车比油车省一半成本”。奇瑞还在拿“海外销量”当卖点,就像手机店老板跟顾客说“我们的诺基亚在非洲卖得最好”——时代变了,大哥。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奇瑞的“品牌割裂”。iCAR定位“年轻人的第一辆电动车”,却用着老掉牙的“油改电”平台;星途想冲击高端,结果新能源车型月销不过千;奇瑞新能源(小蚂蚁、QQ冰淇淋)被网友调侃“老头乐Plus”。反观比亚迪,王朝网、海洋网、仰望、方程豹分工明确;吉利有银河、极氪、几何,高中低端全覆盖。奇瑞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操作,消费者记不住,市场也不买账。

结语:当燃油车的“余晖”照不亮新能源的“黎明”,奇瑞该醒醒了

24.27万辆的销量、12.95万辆的出口,这些数字确实亮眼。但就像考试考了70分,你不能只盯着“比上次多考5分”,还得看看同桌考了95分,以及试卷最后那道“新能源”的附加题,你只写了个“解”。

奇瑞的优势很明显:燃油车技术积淀深,海外渠道铺得广,成本控制能力强。但短板同样致命:新能源技术储备不足,产品矩阵混乱,品牌定位模糊。如果继续抱着“出口燃油车”的“舒适区”不放,迟早会被新能源浪潮拍在沙滩上——就像诺基亚当年抱着Symbian系统,以为能靠“抗摔”赢一辈子。

最后想问奇瑞一句:那个喊着“技术奇瑞,匠心回归”的你,什么时候能把“匠心”用在新能源上?国内消费者等不起,时代更等不起。毕竟,没人会为“昨天的王者”买一辈子单,除非你能变成“明天的强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