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逸到底糙在哪?有人刚上手看着一堆硬塑料就开始犯愁,觉得自己是不是花了冤枉钱。但说真的,三年八万公里之后,你才慢慢明白,这车表面上的粗糙,其实就是家用车活生生的真相。
其实,当初提车那一瞬间,确实挺让人心里犯嘀咕。副驾驶面板一敲,声音脆得像赶集时摊贩砸核桃;拉车门,那质感真没大几万的范儿。你要说换成德系的锻造件,那钱肯定加倍。车门里头一看,说白了也就是一层传统的塑料防水布,哪有什么高级的科技装置。摸上去,整个内饰硬邦邦,不管夏天晒得烫手,还是冬天冰凉如铁,和那种能唤起虚荣心的“高级感”,真是一点不沾边。
还有细节,真是一个接着一个让人吐槽。手套箱完全没有什么阻尼,打开就是主动跳水,哐当一下掉下来。方向盘怎么调都不是最舒服的,跑远路腰酸背痛算常事。后轮拱没挡泥板,路上湿点就能把侧裙溅得满头泥点。车漆脆得不行,隔三岔五就能见底漆。不是说没毛病,但你对比同级对手,比如朗逸、卡罗拉,也就这样,质感相差无几,甚至朗逸的后排坐着还不如轩逸舒服。轩逸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十几万一路跌到现在不到十万,配置反而没掉队,内里算盘精着呢。
钱是掰着花。毕竟绝大多数普通家庭买车,谁在乎这点手感?空间大、油耗低、维护省心才是真金白银。锻造铰链那玩意,真没几个家庭愿意为它多掏一两万。
这些所谓的“粗糙”地方,说穿了全是缩减成本的明面操作。咱揪心的地方厂商早就算好了:把该砍的砍了,然后把钱都砸在了更有价值的地方。这就像喝白开水,没味,但解渴。
日常用下来,其实没什么大毛病。塑料内饰倒是比啥皮座椅抗造,孩子吃零食随便撒,油渍糖渍一擦就行。皮的用着不心疼吗?没那个命。至于地板甲醛,刚买时味道重点,毕竟是便宜材料,新车那会儿还真测出超标,但多通风散半年,剩下的也就见怪不怪。
安全这块儿,说实话,轩逸有让人担心的地方。比方说后排靠背不带完整保护钢板,只是一层薄塑料兼铁片;不过好在三个头枕还算靠谱,都有金属骨架,碰撞能顶得住。不像朗逸,中间突出来一坨,三个人挤得像罐头沙丁鱼,轩逸中部后排平,三人出行轻松得多。
底盘装甲也别指望能媲美高级货。纵梁看着细,副车架也没啥花头,从不出大毛病,没啥松散响声。全新结构省油才是王道。当然,你想要那种进口合资大气稳重,还是要多加钱。
核心零部件才是真家伙。1.6自吸发动机搭配老旧但皮实的CVT变速箱,就像勤劳老黄牛,耐操不生病。三年八万公里,除了按时去店里换油滤,真没修出啥事。油耗五六个,一箱油跑五百公里,以油价如今的形势,这稳定到让人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
看看同价位国产品牌,这边零件一年三换,那边电池总闹情绪。轩逸老成,虽然花不了啥惊喜的钱,但至少不用天天跑售后。就冲这点省心,许多老百姓就认了它。
说回最大卖点——舒适。轩逸的座椅被人夸成“移动大沙发”真不是虚名。柔软、有弹性,坐垫够长,大腿部位支撑好。跑长途带着老人孩子,坐着都能打个盹,不掉屁股不硌骨头。朗逸、卡罗拉的座椅,在这事儿上确实有点无奈。
空间也绝对够用。后排两拳,地台不高,行李箱别说24寸大箱子了,想塞孩子推车都不挤。实际用车早就明白,空间大才是王道,“摸起来高级”真就是表面文章。
近两年轩逸还挺上心,换代以后外观更年轻,点阵镀铬亮眼,高配还有智能驾驶辅助,跑高速也轻松省心。年轻人图个心理安慰,外表升级以后也挺能装门面。
买这车后期费钱吗?一点不。小保养机油和滤芯三百多块,维修配件路边摊都能搞定,出了远门也不怕。关键是保值:三年一卖能回本六成多,好过大多数国产家轿。卖的时候钱包没伤筋动骨,当初那些“粗糙”不值一提。
有人嫌弃轩逸的做工差,觉得开着不够有面。这事儿你问问老百姓,大多数人其实不在乎。炫耀是那一阵新鲜劲,真正日子过久了,谁还没点小磕碰?关键是用着省心、舒坦、省钱。至于那点硬塑料,谁家小孩还没摔破过几个玩具?不心疼才是关键。
其实,轩逸不完美,但正因为这样,它才最懂中国老百姓。你要啥精致豪华,那是给老板助理看的。买菜、接娃、跑长途,轩逸这种“小算盘精”的车,才是家用车的实际模样。
三年八万公里,轩逸陪你平平淡淡、不温不火地过一天又一天。没惊喜,也没大麻烦。其实,这才是把生活过好的底色。
最后,生活不就是图个踏实吗?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