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得毫无预兆,仿佛是老天爷临时起意,像极了中国汽车智能化变革的节奏。高速路上一辆问界新款驶过ETC,驾驶员双手交叠胸前,目光顺着窗外划过,毫无惴惴之色。仪表盘上一块屏显风平浪静,提示“智驾接管中”,仿佛在说:“你尽管发呆,前面有我。”车窗外鼓胀的积雨云和车内漫不经心的人,现场感就像一桩案发现场,只不过这次的案子,是“智能汽车到底能替人承担多少责任”。
假如你是那个“脱手脱眼”的驾驶员,面对这台筹备了两年、身价多涨了两万的L3新车,你敢闭眼吗?机器的自信是实打实用保险和法规推起来的,但你心头的小人会问:怎么判定这次真的全权托付?如果车企说“有我在”,出了事故谁认账?一瞬间,L3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升级,是一场谁做主、谁背锅的博弈。
先捋一捋案情。2025年7月,首批L3准入名单落地,比亚迪、问界这些名字被放进一个新盒子,同台竞技。20多款车型跻身“合规时代”,不少技术流、法律控和资本玩家都在嗅出不一样的味。这次不是拉几个摄像头,喊声“辅助驾驶”就能掺和,政策文件把“L2.99”这种擦边球打得体无完肤,要求车企投保不低于500万责任险,还得配驾驶员监控、数据黑匣子,谁失手谁擦屁股,规矩比法庭判案还实在。
之前的L2,混得像个中介,只负责出主意,事出纰漏就是司机倒霉,陪跑胳膊肘朝外。L3的分野却是责任归属的根本性转移:按照SAE分级标准,L3在限定场景里,驾驶员可以离岗,不必时刻掌舵。事故自此不再是一句“司机开车不认真”,而是“车企技术兜不住底,制度补漏跟不上”。这不是功能加码,是利益博弈的格局重塑,省去人情,也令不少工程师半夜做梦都怕风控部门找上门。
技术这关,倒是越来越像“解剖刀下见真章”。比亚迪“天神之眼”已通过高速NOA验证(全自动导航驾驶),问界社区已经有11张测试牌照在手,地平线的感知算法也不是白纸一张。激光雷达与纯视觉路线依然相互掐架,炒成了一锅“多模态融合”——没人在天气、路况极端时只信一门手艺,谁敢将命交单一技术?系统层面的端到端大模型也开始卷起袖子,把“人接管场景”从10次砍到5次,等于让“老司机”诞生在数据流里。
法规这事向来慢工出细活,但今年的政策制定者们,显然有了一点加班的觉悟。《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施行,工信部、保险公司都搬来了自己的律师团队,生怕谁耍赖。以前的责任归属像踢皮球,现在谁负责都写在产品说明书上——商用车领域早已在公交线上小试牛刀,乘客上车不摸方向盘,司机当摆设,倒让人怀疑工程师是不是也在偷偷练着做小说主角。
当然,现实的泥潭并不会因为一纸政策就清澈见底。L3的落地要跨过三道关:场景限制、成本控制、数据共享。现阶段开放高速路,城区还在观望;硬件投入猛涨30%到50%,开发人员要学会在成本与技术理想间划界线;最鸡肋的是“事故数据共享机制”还在扯皮——算法工程师都知道,没数据就是踩在半空开飞机,每次事故倒查都像法医拼拼图。好在B端业务(商用车)已开始批量化,与高等级OTA升级一路飞奔,后端补课总比前端拉胯强。
回头看奔驰Drive Pilot在欧美市场的水土不服,以及中国车企从研发到政策到资金“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就像老刑警叹一句:如今不是技术可不可行的问题,是“生态是不是给足了面子”。责任有了清晰指向,技术有了安全兜底,资本有了利益看得见,L3不是实验室摆弄模型,而是真正在路上做事——这才算“真的落地”。
至于黑色幽默部分,说个小故事。有次开会,有同行悄悄问我:“智能驾驶让车企多了保险责任,那技术员是不是也该买份心理险?”我回他:“万一AI犯错,心脏受不了,可以考虑理赔,赔你一盒速效救心丸。”这事儿技术员自嘲归自嘲,毕竟智能驾驶的锅,大家都舍不得让它只砸在系统上。
现实很复杂。“脱手脱眼”背后的故事,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社会信任的试验场。“责任归属”听起来公平,其实每个参与者都想把自己摘出来,像刑侦案发现场比对指纹,谁手上沾墨就是谁买单。终局未定,问题才精彩。
最后留下个开放性问题:在数据、技术和责任三重清晰的保障下,智能驾驶未来能否彻底消弭安全焦虑?或者,这种焦虑终归会被习惯掩盖,成为新的常态?你会把手交给机器,还是哪怕有千万保险都下意识握紧方向盘?这场智能化革命的“主角”,有你,也有每个战战兢兢但依旧前行的车企工程师。我们都在试图追问,谁才是“最后的驾驶者”?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