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碰撞测试三方联合声明终结营销风波

一场看似寻常的汽车碰撞测试,却在近日引爆舆论,将理想汽车、乘龙卡车和中国汽研三方推上风口浪尖。理想i8发布会上那段“惊世骇俗”的视频——8吨重卡被撞得四轮腾空、驾驶室与货箱分离,而自重仅2.5吨的理想i8却“毫发无损”——彻底颠覆了公众的物理常识,也撕开了汽车行业在极度内卷下,营销异化与诚信危机的遮羞布。

2025年8月6日,理想汽车、中国汽研、东风柳汽三方发布联合声明,试图为这场闹剧画上句号。声明中,理想汽车表示测试目的仅为验证自身安全性能,中国汽研为信息发布不完整致歉,东风柳汽则承诺抵制不正当竞争。然而,这份“和解”声明,与其说是平息争议,不如说是揭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当流量和销量成为唯一圭臬,“恶意碰撞”这种营销手段,正如何侵蚀消费者信任,并动摇整个行业的公信力?我们必须从历史的维度审视,从伦理的深渊反思,并从法律、自律、监督和内控的立体防线,彻底杜绝此类“碰撞门”的重演。

汽车碰撞测试的诞生,本是工程师们为生命安全筑起的科学堡垒。回溯历史,从上世纪50年代美国首次进行汽车碰撞测试,到后来欧洲、日本、中国等各国相继建立自己的碰撞机构,如C-NCAP和C-IASI,其核心目标始终是评估和提升车辆在真实事故中的乘员保护能力。然而,在当下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这项严谨的科学工具却被异化为营销的“动作大片”。车企为了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惜通过非标准工况、选择性披露数据,甚至可能人为干预测试条件,制造出“视觉奇观”,以此冲击消费者眼球,甚至不惜贬损竞争对手。这种对科学精神的背离,对商业伦理的践踏,最终导致消费者对所有安全宣传都抱持怀疑态度,行业公信力也随之崩塌。
高速公路上多车追尾事故,涉及重卡和小车,场面严重。

“恶意碰撞”营销手法对消费者信任的摧毁是釜底抽薪式的。当消费者被精心编排的“撞飞卡车”视频震撼,继而发现这可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时,那种被愚弄、被欺骗的愤怒感会迅速蔓延。这种不信任感不仅针对涉事品牌,更会扩散到整个汽车行业,让消费者在面对任何安全宣传时都如履薄冰,甚至对所有技术创新都抱持怀疑。这种深层心理影响,远比短期的销量波动更具破坏性,它动摇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石,也让那些真正致力于技术突破和产品实力的企业蒙受不白之冤。毕竟,谁会相信一个为了营销可以“修改物理法则”的行业?

要彻底筑牢这道诚信与公平竞争的防火墙,我们必须多管齐下,从根源上铲除“恶意碰撞”的土壤。

首先,法律法规必须亮剑,加大惩戒力度。现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虽有规定,但面对汽车碰撞测试这种专业性强、易被操弄的领域,仍显滞后。立法者应明确规定测试视频的发布规范,强制要求企业披露完整的测试工况、车辆状态(例如卡车是否空载、锁止装置是否正常)及所有原始数据,严禁选择性披露或误导性剪辑。对于通过非标准测试刻意贬低竞品、或夸大自身安全性能的行为,应施以巨额罚款,甚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让违法者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其次,行业自律与伦理共识是不可或缺的内在防线。汽车行业协会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制定更具约束力的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这不仅包括倡导企业回归技术本源,避免过度营销和情绪化渲染,更要引导企业将竞争重心放在核心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用户真实体验的提升上。同时,行业内部应建立透明的举报和惩戒机制,对违反自律公约的企业予以公开谴责,形成强大的道德压力,让“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无处遁形。

再者,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独立性与公信力是市场秩序的“定海神针”。此次事件中,中国汽研的致歉暴露了其在流程管控上的不足。未来,必须明确检测机构的职责边界,杜绝其将“品宣”和“赋能”作为核心业务目标,确保其独立于车企的商业利益。同时,引入多元化的监督机制,如消费者代表、媒体观察员参与测试过程,甚至强制公开所有测试细节和原始数据,增加透明度,共同维护检测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最后,企业内控机制的健全是防范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营销内容审核制度,确保所有对外宣传信息,特别是涉及安全测试的数据和视频,经过多部门、多层级的严格把关,杜绝任何可能引起误解或争议的内容流出。企业文化也应倡导诚信经营,将公平竞争的理念融入产品研发、测试和推广的全链条,从源头杜绝不正当行为。毕竟,短期流量带来的关注,无法弥补长期诚信缺失对品牌形象造成的损害。

此次理想i8碰撞测试风波,无疑为中国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当流量与销量成为唯一指挥棒,市场的健康生态就可能被侵蚀。让科技回归安全本质,让竞争回归产品实力,这才是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石。只有法律、自律、监督与内控形成合力,才能真正筑牢诚信与公平竞争的防火墙,让中国汽车产业在良性竞争中驶向更广阔的未来。否则,每一次“恶意碰撞”都将是行业自毁长城的愚蠢之举,最终将消费者推向那些真正以产品和诚信立足的国际品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