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老百姓生活中离不开的网约车行业,又有了新动静。
昆明和东莞这两个城市宣布,从今年8月1号开始,要实行一套关于网约车的新规定。
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天天在路上跑的网约车司机师傅们,心里可以说是五味杂陈。
大家都在琢磨,这回的新规定,到底是动真格的,还是像以前一样,风声大雨点小,最后啥也改变不了呢?
咱们先来看看为啥要出这个新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
就拿东莞来说,那里的情况挺有代表性的。
官方数据显示,到今年六月底,东莞满大街跑的网约车超过了六万辆,可整个城市每天的订单量加起来还不到六十万单。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简单算一下就知道,平均下来,一辆车一天连十个单子都接不到。
你想想,一天就接这么几单,跑来跑去烧的是油、耗的是电,还有车子的保养、保险,各种开销一算,别说赚钱养家了,很多司机师傅连成本都挣不回来,基本上就是白忙活一场。
在这种车多单少、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司机们面临的压力就更大了。
其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平台的抽成问题。
乘客付了一笔钱,司机最后到手另一笔钱,中间那部分被平台抽走了。
这本来也正常,毕竟平台提供了信息服务。
但问题在于,这个抽成到底抽了多少、按什么标准抽的,对很多司机来说就像一个看不见的黑箱子,完全不透明。
有时候平台心情好,抽得少点;有时候市场一紧张,抽成就悄悄往上涨,司机们常常是事后拿到账单才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跑一天,一多半都进了平台的口袋。
几年前北京有个网约车司机猝死的事件,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后来的调查发现,这位司机为了多挣点钱,连续工作了十四个月一天都没休息。
而就在他拼命的这段时间里,他所在的那个平台,抽成比例已经从百分之二十五涨到了百分之三十七。
这样的例子不是个别的,它是整个行业畸形发展的一个缩影。
所以,这次东莞的新规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网约车平台必须明明白白地公布抽成的上限。
说白了,就是你平台最多能拿走多少,得提前说清楚,给大家一个顶,不能再搞暗箱操作了。
这不仅仅是让司机心里有个底,更是国家在出手规范市场,保护普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让科技的便利变成压榨劳动者的工具。
除了平台抽成,还有一个让大家头疼的角色,就是那些聚合平台。
你可能也用过,就是一个APP上能同时叫好几个不同公司的车。
听起来方便,但出了事就麻烦了。
去年杭州就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一个乘客通过聚合平台叫了车,结果路上出了车祸。
乘客去找聚合平台理赔,平台说,我只是个提供信息的,车和司机都不是我的,你得去找具体派单的那个网约车公司。
乘客又去找那个网约车公司,公司也推脱,说订单是从聚合平台来的,我们也是接单干活的,责任不在我们。
就这么来回踢皮球,拖了三个月问题都没解决。
聚合平台利用自己“中间商”的身份,只享受流量带来的好处,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东莞这次的新规,就专门给这些聚合平台戴上了“紧箍咒”。
规定写得很清楚,聚合平台不能干预底下网约车公司的定价,更不能在处理乘客投诉的时候当甩手掌柜。
意思就是,你想在这个市场里当“总包工头”,那就得负起总包工头的责任。
不能只想着收钱,出了问题就一推了之。
这一招可以说是打到了七寸上,以后乘客再遇到问题,就知道该找谁了,也算是给消费者和司机都上了一道保险。
当然,光有规定还不够,关键得看怎么执行。
去年交通运输部就要求各大平台公开抽成比例,结果呢?
有的平台就玩起了文字游戏,它把给司机的各种奖励、补贴也都算到司机的总收入里,然后再用这个虚高的总收入来计算抽成比例。
这么一算,账面上的抽成比例数字确实好看了,但实际上司机到手的钱并没有增加,甚至更少了。
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花招,谁也保不准这次会不会又冒出来。
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那些汽车租赁公司。
东莞有十四万名拿到了网约车驾驶证的司机,但实际上路上跑的车才六万多辆。
这说明什么?
有一半多的司机是有证没车开。
他们想入行,就得去找租赁公司租车。
这里面的坑就多了去了。
很多租赁公司其实就是个空壳公司,手里没几辆车,就靠着发布各种诱人的广告,忽悠司机来交押金、保证金。
等钱交了,要么是迟迟提不到车,要么就是拿到一辆毛病一堆的旧车,后续的麻烦事一大堆。
针对这种乱象,东莞的新规也出了重拳。
一方面,直接提高了门槛,要求新开的租赁公司,第一次申请就必须准备好一百辆合规的车。
这一招就能卡死一大批想空手套白狼的皮包公司,没点真金白银的实力,就别想进来搅混水。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去年广州整治租赁市场之后,就出现了很多所谓的“车辆共享平台”,打着“合伙人”的名义,实际上还是换汤不换药地变相收押金。
所以,监管部门的眼睛还得擦得更亮一点,不能让这些骗子换个马甲就又出来害人。
总的来说,昆明和东莞这次的新规,确实抓住了行业的一些核心痛点,让人们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是不是真能让司机们的日子好过一点,还得看两件事。
第一,这个抽成比例,到底是怎么算的?
是按乘客支付的总金额算,还是按扣除了平台信息费、服务费之后的流水来算?
这差别可就大了。
第二,那个运力动态调控,能不能真的做到“动态”?
是根据实时的市场数据来灵活调整,还是像有些城市搞燃油车指标一样,一套政策用好几年,等调控完了,市场早就变天了。
如果这次的试点能取得好效果,形成一个示范,或许真的能推动整个网约车行业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牌,让它回到一个更健康、更公平的轨道上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