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炒概念还是真风口?
A股4000点攻坚战正酣,资金却悄悄扑向一个颠覆性赛道:人形机器人。
小鹏机器人一段“猫步”视频引爆全网争议,港股单日拉升10%。
特斯拉Optimus即将在股东大会释放新进展,A股的鸣志电器、三花智控早已提前异动。
这波热潮背后,是资本在押注一个比新能源车更疯狂的万亿市场——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规模预计突破600亿元,中国产能占半壁江山。
产业链上游的“隐形冠军”先赚麻了
人形机器人的成本结构中,核心零部件占比高达60%-70%。
无框力矩电机、谐波减速器、六维力矩传感器这些拗口的名词,才是真正卡脖子的环节。
一台特斯拉Optimus需要28个无框力矩电机,鸣志电器作为特斯拉供应商,二季度订单激增120%。
谐波减速器国产化率已提升至65%,但日本哈默纳科仍垄断高端市场,国内绿的谐波等企业正加速追赶。
力传感器更是一片蓝海,单台机器人需搭载14个一维力矩传感器和4个六维力矩传感器,单价过万的技术壁垒让柯力传感等公司迎来增量空间。
中游本体制造卷成本,国产价格仅为国际1/3
优必选的Walker人形机器人已在比亚迪工厂焊接流水线落地,良品率高达99.5%。
智元机器人拿下中国移动7800万元订单,年内计划出货5000台。
国际巨头特斯拉规划年产能1万台,但国产厂商凭借供应链优势,将整机成本压至国际水平的1/3。
不过,小鹏机器人的“真人扮演”争议暴露出行业痛点:行走稳定性、精细操作等小脑算法仍是短期瓶颈。
下游应用从工厂渗透家庭,但C端普及还需闯三关
工业场景是目前最成熟的落地领域:汽车装配、数据中心巡检、物流仓储已规模化应用。
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通过遥操作平台演示了洗碗、整理衣物等家务,但距离真正的自主决策还有差距。
价格是C端普及的最大门槛——人形机器人需降至10万元以内才可能进入家庭。
技术层面,情感识别、安全冗余等交互能力尚未突破,医疗陪护、教育等场景仍处早期试点。
资本与政策双驱动,但短期警惕泡沫风险
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量产目标,地方补贴最高达50万元/台。
2025年赛道融资超百亿元,中移动等产业资本入场加速产业链整合。
但二级市场已现过热苗头:寒武纪股价突破1480元取代茅台成为股王,合富中国上演8连板击鼓传花。
机构资金近期正从半导体转向AI应用和机器人,但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出184亿元,透露对高估值板块的谨慎。
固态电池冲击下的产业链自救
人形机器人的热炒掩不住隐忧:固态电池技术可能颠覆传统锂电池产业链。
天赐材料作为全球电解液龙头,近期接连斩获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合计320亿元订单,试图在固态电池量产前锁定现有产能。
但固态电池无需电解液,公司被迫加速转型,计划2026年完成电解质中试产线建设。
这种技术迭代的压迫感,正是人形机器人赛道未来可能面临的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