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奇瑞高管那句话——瞬间刹停违反物理学,我当时是有点懵的。物理学在车企嘴里讲出来,感觉不太一样啊。搞研发的人都知道,刹车性能其实牵扯几个硬件环节:刹车片材质、刹车油压力、ABS系统逻辑,还有轮胎抓地力。瞬间刹停听起来确实像科幻,但到底能不能更快一点?这是不能否认的现实质疑。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跟几个卖车的朋友聊天时,他们也说,客户最关心的刹车还是够用、够安全,毕竟市区低速刹车,基本上没啥大问题。但放在高速或者紧急避让场景,刹车距离的几米几秒就可以决定生死。奇瑞副总裁李学用强调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这是很有市场号召力的话,但你车企讲的安全和普通用户理解的安全往往不太一样。大伙儿真想知道的是,自己开车突然遇上紧急情况,车子到底能不能快速减速避险?理论和实际差别巨大。
去年我还在一个供应链厂家的微信群里无意听到,某主机厂对刹车片供应商的要求,最高得承受300度高温不失效,磨损率控制在20%以内,结果价格又不能涨太多。你想想,这就像是买菜,车企对刹车配件的性价比要求严格,但对于极端性能的调校确实有点矛盾。厂商想优化刹车距离,成本不降反升,这活儿说白了就是和供应商在斤斤计较。消费者求极限刹停,厂商理解成你要砸锅卖铁我也得实现!,谁都不傻。
有人说奇瑞这说法是流量至上的危害。其实我觉得不全是。试想,消费者看到一个新闻:副总裁说不能瞬间刹停,第一反应就是担心刹车不行;如果直接说我们的刹车性能最强,被质疑吹牛,那就陷入怪圈。话说回来,我和维修师傅闲聊时,他透露奇瑞车刹车系统那块表现还不错,有些老款奇瑞的刹车钳换过几次,主因不是性能不好,而是使用环境太恶劣导致金属疲劳。不过这些数据只是一面,修车多的说法并不能代表所有车型。
转个话题,最近奇瑞推出的第五代瑞虎系列似乎想挤进更高端市场,竞争比亚迪宋PLUS和吉利缤越,定价大概18万到23万区间,同价位内比这两款车,奇瑞的刹车踏板行程感稍短,制动力反馈也偏柔和,适合城市代步但遇高速紧急制动有点虚,实际体验层面我个人觉得还是值得打个问号的。不过这到底是供应链影响还是调校策略,谁也说不准。
我再说个没细想过的猜测:奇瑞强调不能瞬间刹停,也许是为了避免买家过于期待刹车神车,毕竟车子不是赛车,普通家用车更注重稳定可控,而不是迅猛刹停,刹车太突兀还可能导致二次事故。这点有点像我朋友说的他买车当初看重的是刹车踏板是否顺手,而不是多快能停下来。感觉理性 buyers 都在想的是:顺脚、线性,别出岔子。
突然想到以前车展上,有个奇瑞展台的销售跟我吹嘘:我们刹车调校比某豪华品牌还稳!我当时心里翻了个白眼,价格差一半,别吹了行不。用不用瞬间刹停,那是性能赛车的需求。普通车,多半还是日常安全性能为王。奇瑞做得好不好,根源还是供应链做得怎样,配件选材、工艺标准和调校深度全压在工程师身上。
记得去年我对比过同价位的吉利缤越和奇瑞瑞虎7,两车动力接近,吉利踩刹车踏板稍微有层次感,瑞虎7偏软,反应线性挺好,就是缺点踩到底刹车力没那么大。真到高速堵车突然减速,会差那么几米,生死边缘的感受谁能受得了?这儿有点小情绪,有时候作为消费者就是嫌麻烦,自己看数据、听厂商互怼,真心搞不懂到底咋选。
这里有个朋友说,卖得火的车厂家都得被盯着,销量就是流量,流量就代表曝光,曝光就要被喷。怪圈。其实我觉得媒体和车企都得反思,现在快餐式信息筛选太快,大家更愿意看新闻里个一句惊叹号,忽视了刹车那些技术背后的苦逼细节。奇瑞副总裁这段话放出来,本质上可能是想理性讨论刹车极限,但在流量矩阵里变味了。
本来想展开聊聊鸿蒙汽车生态和比亚迪刀片电池的配合如何提升安全,也顺便聊聊雅迪电动车制动体验,最后又想到这段先按下不表,怕跑题跑得更远。
你们觉得,作为消费者,到底该怎么判断一个品牌的刹车安全?仅听销售话术靠谱吗?还是多问问技术纯干货更靠谱?如果我问你,刹车踏板刚开始踩到底,提前多少米开始制动,你会怎么估算?又或者更简单的,心算一下,100公里每小时减速到0,最理想的刹车距离是多少米?(估算别告诉我你不知道怎么算)
就是这些,离不开实际的细节和使用体验。刹车,永远是买车最不能忽视的安全信号。你怎么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