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售50亿,说实话,看到英得尔这个数字,多少还是有点愣住。原本以为车载冰箱顶多就是个自驾游发烧友才会买的装备,没想到如今能卷成这样。奔驰要,理想追着要,这味儿就变了。
有人质疑过这个市场,说小众,说不够刚需。看着现在满大街新能源,动不动冰箱大沙发,根本停不下来。大家都开始卷“移动小家电”,真不是闹着玩的。很多年轻人愿意为装备买单,讲究精致露营,讲究自驾要有仪式感。现在出门,朋友车里没个冰箱都觉得low。
最搞的是,一边新能源不是在卷电池、自动驾驶吗?结果现在这些整车厂又回头扎堆琢磨怎么把车内空间折腾得更像家。理想喊着“家庭第二空间”,奔驰也是直接上定制冰箱。你要说高端,奔驰那一套冰箱定制服务,老板们是真舍得花钱。家里有矿的,对于这种体验,认了,就想要。
数据摆出来,什么近五年全球车载冰箱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11%多,估值都快摸到147亿美元。看着很抽象。落到地头企业身上,一下子年销售额50亿,怎么来的?一堆人跟风说刚需有了变化,说场景驱动,说智能消费,说Z世代没钱但要精致。热点都对,可是敢不敢说关键是广东这帮做家电的,真的会玩。产业链基础在,嗅觉也灵敏。
英得尔其实路也没多顺。早先是靠卡车司机买单,后来零售市场一度火爆,门店开到上千家,风光。我知道那几年别的细分家电公司卷渠道卷营销,英得尔想多点花样,跨界投资那几年踩坑了。亏本,店还收了不少。一桌人都在琢磨,家电细分能不能有出路?
新能源汽车来了,英得尔这帮人看着裁员也裁了不少,一咬牙,主打产品重新回车载冰箱,把之前拓展的那些周边产品砍掉。研发砸钱,生产线止血,看准这个小众赛道要成。17年双十一,销量翻了一倍多,把天猫车载冰箱榜单拉满。市场就认了,说到底还是产品够硬。
B端定制这个思路,听起来不新鲜,做起来真的讲究。奔驰、理想、蔚来这些车企都试水过和国内家电厂合作,这几家敢全量推大概也就英得尔吃得下来。什么蓝牙智能、双温区,匹配车型,还要和内饰适配,东西必须做得结实又精致。40多个车企合作,不光看产能,更看技术储备和研发周期能不能跟着走。上游原材料、下游渠道都要有统筹。
英得尔闷声赚大钱,2019年开始想出海。先去美国,车就是生活用品,皮卡准标配屋里冰箱。什么小众不过是没到用的地盘,美国人户外多,卡车司机、房车用户一年都在路上。你瞅现在北美亚马逊首页,ICECO牌广告铺满。线下展会活动参加了,YouTube网红测评一堆,产品细节摆拍,场景化推得飞起。双区变温,手机App远控,这些本不是标准,但用户买单愿意尝鲜。
海外渠道也卷啊,平台电商玩得熟,流量打通。独立站又搞起来,老美用PayPal下单,欧洲澳大利亚跟着冲。营销打法多,非常讲究,不砸钱不红。TikTok爆一款,直接带动一个季度小高潮。中国出海家电公司真不多见有这么懂社交和内容营销。
很多人问,这种细分赛道还卷不卷得动?其实要说,天花板没那么早到头。新能源销量上升,自驾生活消费主义渗透力还在增强。露营风变常态,大家庭出行,各种内容APP带节奏,用户体量被充分激活。
其实还得看产品底层研发实打实有没有创新。就说变频技术、制冷控制、空间优化,这些要是跟不上,价格能低多少也干不过老用户口碑。现在国产车企喜欢把舒适体验当卖点,什么阅读灯、按摩座椅、通风净化,最后还是回归场景细分,英得尔就踩中了点。
想想家电行业这波分化,很明显。传统大牌要转型难,细分赛道企业只要抓住一两个大客户,研发不停,品牌推广跟上,够吃胖一轮。规模上带货,技术上迭代,利润全留在自己手里。别看互联网、汽车、家电圈都在喊“新物种”,实际能把小品类做成行业标杆的公司没几家。
再看国外竞争。日韩有基础,真的强调自主创新,全流程把控,欧美能卷标准,卷生态。不少小家电企业出不了亚洲,英得尔能全线铺到欧美,本土化做得早。适配车型,适配场景,定制化比量产型更能拉开档次。北美市场收入增速快,品牌势能大。到了中国,这种打法其实借鉴不少国际大品牌爆品逻辑。
回头看,就是技术积累扎实,营销差异化,渠道又灵活,几路并进,说穿了就是敢押赛道,敢all in。大部分人还在止步观望的时候,人家已进场满弓拉弦。
新能源风口还在,出游热度不减,国人生活讲究品质,内容营销能力还能刷分,就不怕赛道短板。一手国内,海外营收也高,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很强。别人做大单品只能熬规模,英得尔已能复制打法,继续细分下一轮产品。
眼看几十亿销售冲上去,又成了新一代中国制造高质量出海的传世案例。家电细分、新能源汽车、内容出海三线合一,谁不说一句会玩?以后谁要说家电赛道乏力,东西没创新,国产品牌混不过欧美,都可以让这50亿元的数字当场说话。
本篇文章力求尊重事实,只为分享观察和思考,不涉及任何敏感信息,若有表述不妥或涉侵权,请联系,我们会认真处理整改。欢迎留言、点赞、转评支持,大家生活事业都能大展宏图。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