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数据看着让人眼睛一酸:广汽集团2025年上半年营收421.66亿元,同比下降7.95%;净利润亏损25.38亿元,上年同期净利15.16亿元,出现由盈转亏;扣非后归母净亏损29.45亿元,上年同期盈利3.38亿元,同比暴跌771.11%。这是广汽自2005年披露业绩以来首次中期亏损,也是连续第二个半年度亏损——2024年下半年已亏6.93亿元,扣非归母利润更是连续五个季度为负。简单一句话,广汽这回是真遇上麻烦了。
把具体数据摊开看,问题更明晰。销量从2017年的200.1万辆一路冲到2023年的峰值250.5万辆,2024年急速回落到200.3万辆,2025年上半年仅75.5万辆,同比下滑12.48%。更令人心慌的是毛利率:上半年集团整体毛利率降到1.7%,若只看乘用车业务,毛利率仅6.86%,比上年同期少了7.9个百分点。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卖一辆赔一辆的局面已经显现,造血能力在被掏空。
问题出在哪儿?我把关键原因归为两大类:结构性转型压力叠加竞争格局改变。过去广汽靠着合资资源(丰田、本田)在燃油车时代吃得不错,国企背景也曾是一层天然的护城河。可汽车行业已经由硬件主导向“软件定义汽车”转变,产品力、品牌力、软件与电驱平台整合能力以及成本管控变成了新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新势力品牌像理想、赛力斯在细分市场动作敏捷,定价和产品节奏更灵活,快速蚕食市场。与之相比,广汽在推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防止毛利被蚕食上明显滞后。
换个视角看领导层变动。今年初冯兴亚接任董事长,立即推出“番禺行动”,对内进入“战时状态”。这动作在政策和气势上都挺有看点,但要记住:把多年积累的问题指望一个上任数月的掌舵人马上扭转,既不公平也不现实。他能推动方向调整,但深层的产品、平台和组织结构问题需要时间才能见效。
那广汽接下来该怎么办?我的判断是围绕产品力和成本两条主线做结构化调整,具体建议如下——
聚焦高潜力车型与毛利线 干掉“低毛利+低潜力”车型,把资源集中到3到4条清晰的盈利车型矩阵上。少而精,才有机会把毛利率拯救回来。
加快软件与电驱平台整合 把车从硬件向“会思考”的产品做升级,提升用户黏性和后装增值服务收入,打造更稳的营收来源。
重构供应链与采购体系 把成本端的改进做成常态化工程,从零部件到供应商管理都要压出实打实的降本空间。
深化合资伙伴间的技术协同 在保留合资利润来源的同时,弥补自身短板。合资并非洪荒之力,把优势互补的地方用足比割舍更实际。
放眼海外与商用车细分市场 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适度分散风险,开拓海外与商用车市场能带来新的增长点。
调整资本与治理结构 提高决策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体制上要能支持快速迭代和果断出手,不给竞争对手喘息机会。
展望未来,广汽能否重返“华南虎”行列,关键在两个变量:能否在12到18个月内通过结构化裁汰和平台整合压出成本拐点,以及能否在产品力上实现真正突破。如果两手都能同时做到,复苏是有希望的;如果继续在产品端被动应对、在价格战中不断让利,风险只会越来越大。
说到这里,我有点感慨:国字号大厂陷入这样的阵痛,既是个体企业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从合资燃油时代向自主新能源时代转型的缩影。作为观察者和市场参与者,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必彻底绝望。对于像广汽这样的龙头,应该期待其能靠改革再造辉煌,还是在投资组合里降低权重、长期观望?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里说说你身边的看法和那些真实的“吃瓜”评论,大家聊聊,这事儿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变化的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