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动机沦为电动车充电工具

尊界S800那天亮相的时候,我正刷着车友群,屏幕上有人发了句:“百万豪车配1.5T,你敢信?”

我差点以为他在说什么二手雅阁拍卖。

可仔细一看,这“1.5T”不是用来驱动四个轮子的,而是安安静静躲在舱里当“充电宝”的增程器。

真正干活的是前后双电机,400kW的功率,一脚下去3.8秒破百,那种推背感你得亲身体验才知道,比喝了一杯三倍浓缩美式还提神。

这事要放十年前,说出来怕是会被人笑掉大牙——谁见过发动机沦落到给电池打工?

可现在,它真的就像一个老厂长,被安排到仓库做设备维护,稳、准、省心,但不再站在生产线最前面挥旗呐喊。

你说残酷吗?

当发动机沦为电动车充电工具-有驾

残酷。

但时代从来不会因为情怀按暂停键。

我想起几个月前试驾小米SU7 Ultra,那台综合马力1548匹的怪兽,把零百加速拉进了1.98秒俱乐部。

油车阵营看到这个数字,就跟听见隔壁老王买彩票中了500万一样尴尬:羡慕是真羡慕,可技术和成本摆在那里,就是追不上。

这已经不是弯道超车的问题,这是换赛道开火箭。

有朋友不服气,说油车也能做到啊,加涡轮、加缸数,不惜血本堆料。

但问题来了,你愿意花多少钱买一辆只为了飙一次的燃油猛兽?

而且天天烧高标号汽油,看着仪表盘上的瞬时油耗飙升,那叫一个肉疼。

当发动机沦为电动车充电工具-有驾

而电动车呢,家用桩谷电价三毛钱一度,一公里下来连瓶矿泉水的钱都不到,这账算得明明白白。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一些老司机来说,“声浪”就是灵魂,是他们青春里的底色。

高转速时那种金属咆哮,就像摇滚乐队主唱最后冲刺的一嗓子,让人热血沸腾。

而如今,在增程式车型里,这份激情成了噪音源,要尽量消灭掉。

不然乘客皱一下眉头,你整套NVH调校就算白费。

所以现在衡量发动机好坏,不再盯着功率扭矩曲线图,而是看它发多少分贝、抖不抖、效率高不高。

这感觉有点像昔日拳击冠军退役后去教幼儿园防身术——依旧重要,但观众席早已空了一半。

当发动机沦为电动车充电工具-有驾

别误会,我并不是要替内燃机写悼词。

在重卡、工程机械甚至偏远地区,它还是不可或缺的硬骨头角色。

但面对越来越严苛的排放法规,以及全球资本对新能源产业链铺天盖地的投资,它退居幕后只是时间问题。

我甚至觉得,这波潮流比当年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更快,因为政策和市场是一条绳上的蚂蚱,都往同一个方向蹿。

当发动机沦为电动车充电工具-有驾

翻翻历史,我们也见过类似画面:胶卷相机退出舞台时,有摄影师抱着莱卡坐在街角抽烟;马车被汽车取代时,还有老匠人坚持每天擦拭黄铜铃铛。

他们都没错,只是规则变了。

当丰田、宝马这样的传统巨头开始押注纯电平台,当加油站旁边新建起更多直流快充桩,引擎声浪逐渐被模拟电子音替代,我们就该意识到——曾经引以为傲的一切,可能正在成为下一代人口中的“爷青结”。

想到这里,又忍不住想问一句,如果某天你的梦想之车只有两样配置值得炫耀:极致平顺与寂静无声,你还会爱它吗?

或者你其实根本不在乎动力来自哪里,只要它够快、省钱,还能偶尔吓唬一下副驾驶?

当发动机沦为电动车充电工具-有驾

未来很可能真就是这样——我们讨论性能的时候,会聊软件算法优化、电控策略迭代,而不是气门结构和喷油嘴设计。

这让我既兴奋又失落,就好比从摇滚音乐节走进交响乐厅,两者都有力量,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不过嘛,人类总归爱速度,也爱便宜,占全了谁还计较是哪种发动机?

所以,下次遇到有人嫌弃增程器小气弱鸡,你可以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哥们,现在拼的是谁跑得久又花得少,不是谁嗓门大。”

至于那些执念于V12轰鸣的人,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辆车,更是一段无法回来的岁月。

而我们这些赶路的人,大概只能一边怀念、一边默默掏出充电枪插上,然后抬眼看看远处闪烁的新世界灯牌——亮得晃眼,却让人忍不住向前走一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