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美国电动车销量骤降41%,这数字一出,我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是,消费者到底多急啊?大家都赶着8、9月买车,结果10月市场突然冷冻——有点像超市双十一囤了太多货,11月还敢买吗?销售员小王跟我说:你别嫌麻烦,9月那几天我都忙疯了,店里人排队交订金,10月倒是清净不少。这波抢购潮,很显然是税收优惠催的,失去了7500美元那块钞票,买电动车的热情立马缩水。
对比下,欧洲市场不一样,虽然整体销量比前几个月略降,但同比增长36%,德国、法国、英国持续发力。别以为欧洲追求环保就不讲价格,那边的政策组合拳更加复杂,各国全靠补贴和限制内燃机车辆推动。中国市场更厉害,10月销量稳定在130万辆左右,占全球近50%。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中国的电动车和燃油车之间的价格差距,根据几位朋友的购车经验,落在5%~15%区间,甚至更低。相比美国市场的吓人差距,中国消费者心理门槛显然就没那么高。
可能有人不明白,为什么价格差距这么影响销量?说白了就是用户利益点明显,买电动车像捡便宜。研发和供应链这东西跟做饭差不多,原料好且成本低,家里做出来的菜才划算;但美国电动车的核心材料、芯片啥的价格多,导致整车成本没法降,厂商捂紧价格不放。这里面还有渠道博弈,底层供应和经销商利润分成复杂,厂商不可能白干活亏本卖车。
我得自我更正一下,刚才说中国代工和电池比美国便宜,真实情况复杂一些。国内工厂虽然规模大,但有些核心材料依赖进口,成本和全球趋势紧密挂钩,价格战其实很激烈,便宜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电池回收和环保标准提升,也在悄然增加成本,这部分很少被谈及(这段先按下不表)。
聊聊年底市场,我认识的几个朋友都挺着急的,尤其是销售人员。一个外资品牌的渠道经理告诉我:明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从全免转为减半,这等于打开了‘抢车’的闸门,11、12月肯定会爆发。他直言不讳,平时买的人散,年底买的人集中,资金和库存压力都爆表,肯定要提前布局。
这让我联想到前几年汽车行业的淡旺季切换,一说年底就忙得团团转,跟赶工厂里冲单似的,只是这次背后多了政策刺激,市场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消费者希望今天买划算,经销商要保证利润,工厂则在供应链中扮演复杂调解员角色,好比一场多方合奏,稍有配合不当就乱了节奏。
估算一下,10月份美国电动车10.03万辆销量,月跌41%,意味着9月大约卖出了17万辆,高峰叠加税收优惠,是不是很刺激?这种波动给车企预测造成多大压力?不能不说,研发计划和投产节奏完全要受影响。
顺便问下,你觉得,车企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时,理应更有弹性还是更稳健?是不是大家都想稳,但又不得不快?反正从我几十次跟研发、供应链打交道的感受来看,这之间真的就是个微妙的艺术。
回头讲讲同价位、同类车的实操差别,以我熟悉的A品牌和B品牌为例,价格相近的同级电动车,A车的软件优化做得更好,续航表现实测比标称高出10%左右;B车则在底盘调校上花了更多心思,开起来更稳。买电动车不光看数据,还得看日常用车感受。多数消费者没时间深入研究,销售往往靠口碑和体验说服,这里面有人情味也有人头疼。
没细想过一个问题,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频繁变更之后,用户是否会变得更理性?还是只会像被牵着鼻子走一样,每次都盯着补贴买车?这或许决定了市场到底是长期稳定发展,还是仍处在政策驱动的发票经济。
算算保值率这块,粗略心算,我认识的朋友去年买的一款热门电动车,经过一年,估计跌价约20%—比同级燃油车好5个百分点左右。好消息是新能源车的残值正在慢慢提升,坏消息是部分车型特别依赖政策支持,要是政策收紧,保值率一跌,就真心头疼了。
想说个我昨天跟修理工张师傅聊天的细节。他一脸无奈:电动车保养省事是事,可这电池包一旦出问题,维修成本吓人,消费者还不懂呢。这让我想起,技术才刚刚开始普及,很多隐藏成本没被完全掀开,未来市场会不会出现类似智能手机的换代焦虑,消费者真得想想自己买车的周期和二手流通风险。
那你们准备怎么选,年底抢车还是等等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