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襄阳84亿合资落定,智能越野赛道迎来政企合作新范式

#科学颜论进行时#

东风襄阳84亿合资落定,智能越野赛道迎来政企合作新范式

一场涉及84.7亿元的资本合作,正悄然改写中国智能越野市场的竞争格局。9月17日,东风集团股份官宣与襄阳国资共同成立合资公司,聚焦智能越野赛道。这不仅是简单的资金投入,更是政企合作从“政策优惠”迈向 “资本赋能” 的结构性转变。

资本格局暗藏玄机

注册资本84.7亿元的出资结构耐人寻味。东风集团以无形资产出资35.5亿元,包括车型平台、智能驾驶技术使用权以及猛士商标权,持股41.9%。襄阳国资则以40亿元现金入股,合计持股47.2%。实物出资与现金出资的巧妙搭配,凸显资源整合的深层逻辑。

轻资产运营。东风保留核心知识产权。襄阳获得产业导入。这种模式为后续技术迭代留足空间。

政企角色重新定义

“店小二”与“掌柜”的分工理念贯穿合作始终。襄阳国资明确边界,不干预日常经营,专注提供政策支持与营商环境优化。东风则全权负责研发制造与市场开拓。这种角色划分,破解了传统政企合作中“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困境。

东风襄阳84亿合资落定,智能越野赛道迎来政企合作新范式-有驾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合作探索了 “以投带引” 的新路径。地方政府通过资本纽带引入高端产业,培育本土产业集群。这与成都牵手捷达、安徽加注蔚来的逻辑一脉相承。产业投资正取代土地补贴,成为区域竞争的新筹码。

华为赋能的关键变量

华为的深度嵌入让合作更具看点。不同于传统的供应商角色,华为将全面开放IPD(集成产品开发)与IPMS(集成产品营销与服务)管理体系。从产品定义到营销节奏,多个关键流程都将导入华为现有体系。

这种赋能直达组织治理层面。猛士M817已成为“含华量”最高的越野车型。新公司更将华为流程前置导入,实现“从0到1”的系统重构。智能越野的竞争,正从硬件参数转向体系效率。

双品牌战略的差异化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新公司与现有猛士科技将形成 “两个公司、一个品牌” 的运营格局。二者并非从属关系,而是平行主体。猛士科技深耕硬派越野,新公司主攻城市轻越野。产品特征与价格区间明显区分。

东风襄阳84亿合资落定,智能越野赛道迎来政企合作新范式-有驾

这种安排既避免内部消耗,又覆盖不同场景的消费需求。类似方程豹的豹系列与钛系列组合,但组织架构更为灵活。东风集团整体统筹,确保协同效应。

襄阳的产业雄心

作为“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核心,襄阳的布局早有伏笔。上世纪80年代,这里是东风走出十堰的首站。如今,东风新能源整车及关键总成制造基地均落子于此。

深厚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襄阳的制造业基因与智能越野项目高度契合。新项目有望激活本地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智能越野的市场窗口

当前智能越野市场正从“小众硬核”走向“大众普及”。消费者既要豪华舒适,又要极致性能。可城可野的全场景需求,推动市场快速扩张。

但挑战同样存在。30万元以上硬派越野市场容量仍有限。如何平衡成本与性能,决定产品能否破圈。华为技术的加持,或许能突破传统越野“野强城弱”的痛点。

东风襄阳84亿合资落定,智能越野赛道迎来政企合作新范式-有驾

新一轮地方造车潮的启示

襄阳与东风的合作,是近期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汽车产业转型的典型案例。从成都经开区管委会、中国一汽集团、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公司签署《捷达事业发展合作协议》,到安徽省国资委再次“加注”蔚来,地方政府在新能源汽车投资赛道上早已不是局外人。

与私募投资更加侧重投资回报率不同的是,地方投资更加强调产业对地方经济和就业的带动作用。成功的案例,如“蔚来合肥造”已成为当地政府的重要名片。

......

这场合作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深层逻辑演变。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政企协同、跨界融合正成为新常态。东风襄阳的试验,或许将为更多传统车企转型提供范本。

资本、技术、政策的三重共振,正在重塑产业生态。智能越野的赛道刚刚开启,更激烈的竞争还在后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